张石坚 作品

第453章 张居正去世,朱翊钧给的谥号让朱棣心态炸穿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万历十年,对于整个大明来说,是一个极具转折的年份。】

  【这一年,二十岁的皇帝朱翊钧终于及冠成年,李太后正式将所有国政权力交还给了这个亲生儿子,从此退居后宫。】

  金幕中,二十岁的朱翊钧表情严肃,头戴大明皇帝金丝冠,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朝拜。

  “臣等参见陛下!”

  朱翊钧嘴角掀动了一下,带着非常愉快的笑容。

  “诸位卿家,平身吧。”

  在众人的最前方,便是两鬓早已花白的张居正。

  此时的张居正五十七岁,但长年累月的操劳让这位大明内阁首辅显得极为衰老。

  朱翊钧看了一眼张居正,道:

  “来人,给张先生赐座。”

  便有人搬来一把椅子,放在张居正身后。

  张居正一脸惶恐,连连推辞。

  “陛下,臣何等何能,可得此恩宠?”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万历笑了笑,表情变得严肃。

  “张先生为国有功,何必如此跟朕推辞?”

  “若是传出去,天下人该说朕有眼无珠,不善待功臣了。”

  张居正再三推辞,还是只能坐下。

  一旁的大明群臣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在华夏历史的早期朝代,朝廷重臣们可以坐着和皇帝议事。

  直到宋朝,重臣们的椅子都被搬走,所有臣子都只能站着和皇帝奏对。

  当然也有例外。

  就比如嘉靖朝的严嵩,因为极受恩宠又过于年迈,嘉靖皇帝也在议事的时候给他赐座。

  严嵩之后,就是张居正!

  画面一转,张居正回到了家中,表情极为凝重,找来了长子张敬修。

  “孩子,你这段时间务必要谨言慎行,绝对不能犯下任何错误,更不能得罪任何人,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卒!”

  张敬修愣了一下,有些疑惑地开口。

  “父亲,今天陛下不是才给您赐座吗?”

  万历亲政,对张居正的恩宠肉眼可见。

  怎么自家老爹却是这种反应?

  张居正叹了一口气。

  “陛下亲政,需要树立威严。”

  “若陛下打压于我,我心中反而安定。”

  “可现在……”

  张居正沉默片刻,缓缓道:

  “便听天由命吧。”

  张敬修依旧有些不敢置信。

  “父亲,您为大明做了这么多事情,陛下怎么可能……你是陛下的老师啊。”

  张居正摇了摇头,道:

  “在帝王面前,连亲情尚且无用,更何况是老师呢?”

  “我本以为陛下成年了,便是一个真正的帝王,可如今……唉。”

  说着,张居正突然剧烈地咳嗽了起来。

  张敬修赶忙上前,轻轻地给张居正拍背顺气。

  突然,张敬修的目光变得惊恐。

  他的视线落在了张居正刚刚用来捂着嘴巴的手掌心。

  在那里,清楚地带着一抹殷红。

  【万历十年二月,就在万历皇帝亲政仅仅一个月后,张居正就病倒了。】

  画面一转,已经切换到了皇宫。

  “张先生病了?”

  朱翊钧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上出现的第一个表情是疑惑。

  “张先生之前还是好好的,怎么如今朕一亲政就生病了?”

  听着万历皇帝的话,在场的司礼监诸公公和内阁大学士们都有些无言以对。

  暂时代替张居正主持内阁工作的大学士申时行咳嗽了一声,道:

  “回陛下的话,张阁老为国事操劳多年,如今陛下亲政,张阁老也算是放下一桩心事。”

  “想来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生病。”

  人在有执念的时候,就会带着执念疯狂工作,忽略了身体。

  等到执念一放下,身体的反噬随之而来,病痛也就很容易在此时滋生。

  朱翊钧想了想,接受了这个说法。

  “嗯,那就让太医去给张先生诊治一下,争取让张先生早日康复吧。”

  等大臣们散去,朱翊钧的嘴角渐渐扯出一丝笑意。

  “朕一亲政,张居正这个老家伙就病倒了。”

  “真是天助我也!”

  “哼,当年他把朕当孙子一样教训的时候,肯定没想过朕有朝一日能亲政吧?”

  “给朕等着!”

  突然,冯保走了进来。

  朱翊钧吃了一惊,下意识坐直身体,露出讨好笑容。

  “大伴,你怎么来了?”

  旋即,朱翊钧又觉得有些不对,重新板起了脸。

  朕都已经是亲政的皇帝了,何必这么害怕大伴?

  冯保拿着奏章,对着朱翊钧道:

  “陛下,这是戚继光上的奏报。”

  “戚继光?”朱翊钧闻言,眉头一皱。

  随意扫了一眼奏章,朱翊钧发现戚继光奏章上的内容说的并不是鞑靼人,而是建州女真。

  在戚继光看来,建州女真最近的势力隐约又有要扩大的趋势,已经有一部分建州女真从辽东离开,逐渐朝着辽西和山海关的方向迁移。

  戚继光认为建州女真的人口已经扩大到了一定程度,若是放任,将来可能会成为大明新的变幻,必须要想方法对其进行控制。

  朱翊钧看完这篇奏折,不由发出一声冷笑。

  “简直是无稽之谈!”

  “成化犁廷后,女真人早已不足为患,戚继光徒称名将,根本就是危言耸听嘛。”

  “立刻给朕下旨,训斥一番戚继光!”

  朱翊钧这种态度,自然并非毫无缘由。

  戚继光在江南的时候,是被胡宗宪提拔的。

  到了张居正执政时期,张居正将戚继光提拔,让他带着戚家军前往北方,出任蓟州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

  十多年间,戚继光屡次遭到各种弹劾,都被张居正力排众议保护下来。

  这在朱翊钧看来,分明就是朝中大臣勾结边境将军的典型嘛!

  而且由于戚继光驻军所在地的特殊性,若是哪天张居正真的派人去找戚继光,戚继光一两日就能带着戚家军兵临京城!

  听着朱翊钧的话,冯保的表情微微变幻了一下,试探性地开口。

  “陛下是想要免掉戚继光的职位?”

  朱翊钧哼了一声,道:

  “朕以前就听说戚继光勾结朝中大臣,逢迎媚上,又喜欢结好同僚,必定是心有异志!”

  冯保哑然片刻,道:

  “陛下,戚继光在朝廷十多年来的每次考核都是第一名啊。”

  明朝以八事“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评判边将,每三年派大臣阅边。

  戚继光在蓟州“足竭穷荒,心竭智虑,无一楼垣非亲自措筹而步算,无一戈橹非亲自检点而试验者也”,因而成绩次次都是第一。

  也不仅仅是考核,戚继光还多次击败北方鞑靼各部落的劫掠入侵,甚至还指挥过一次超过十多万人的大明东北边军大演习!

  戚继光的这一次大演习,也是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听到冯保的话之后,朱翊钧明显有些不太高兴,道:

  “考核第一有什么用,朕反正就是不喜欢他。”

  冯保有些无语,语重心长地开口道:

  “陛下,臣子最重要的是能为您效力,当年唐太宗屡次被魏征气得半死,但不也一直重用魏征吗?”

  “帝王不可凭喜好用人啊。”

  别看冯保只是个太监,但他可是太监之中的优等生,不但文化水平高,还主持负责刻印了《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文化典籍。

  就连张居正也说过,冯保若是从小家境好一些,能读书而不是卖身进宫做太监的话,考中进士当个六部侍郎什么的绰绰有余。

  朱翊钧听着冯保的话,不为所动。

  冯保见软的不行,目光一转,道:

  “陛下若是刚刚亲政就大肆更换朝臣,恐怕会引来太后娘娘的不满啊。”

  “而且张阁老那边恐怕也有意见。”

  朱翊钧闻言一愣,气势顿时就不由自主地衰弱了下去。

  在这位大明小皇帝的成长历程中,敢严厉管教他的也就是李太后和张居正。

  至于冯保本人并不属于管教者,而是那种喜欢告密、带来浓重心理阴影的老管家。

  冯保这一番话,直接让朱翊钧集齐了三个少年时最害怕之人的反对意见。

  朱翊钧故作坚定地哼了一声,道:

  “那戚继光的事情就容后再议吧。”

  等到冯保离开后,朱翊钧才松了一口气,摸了摸胸口,恨恨道:

  “迟早有一天,要把姓张的和你这老奴才一起收拾了!”

  骂完之后,朱翊钧又陷入沉吟,自言自语。

  “现在朝中都是张居正的走狗,宫里又是大伴的忠犬,这不好办啊。”

  “嗯,宫里有母后在,大伴确实不好动。先动张居正……”

  “找谁呢?”

  朱翊钧思来想去,突然双眼一亮。

  “来人啊,传旨下去,朕要摆驾六科廊!”

  汉初世界之中,看到这里,刘邦的表情慢慢变得严肃起来。

  “这个张居正,看来是已经预想到自己结局了。”

  萧何表情有些复杂,半晌后叹息一声。

  “张居正真可谓忠臣也。”

  陈平嗯了一声,道:

  “其实他应该早就知道朱翊钧的性格,但还是选择了这么做,恐怕没有几个臣子能做到。”

  刘恒坐在一旁听着这些话,陷入思考,很快明白过来。

  张居正是知道朱翊钧将来亲政一定会报复的?

  但为了培养朱翊钧的能力,张居正依旧选择严厉管教,希望能让朱翊钧将来成为一个合格、不,应该是优秀的大明皇帝。

  刘恒这么一想,突然觉得张居正似乎有些飞蛾扑火一般的悲壮了。

  刘恒感慨道:

  “和王莽那个乱臣贼子比起来,张居正简直就是臣子尽忠的表率啊。”

  贞观世界之中,李治也发出了和刘恒类似的感慨。

  对此,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笑了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