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坚 作品

第554章 康熙戏耍沙俄使者,兑换工业革命,秦桧为上位祸害大宋(第2页)

 只要能就任正宰相,走一趟金国,去给完颜吴乞买、完颜挞懒跪几下,磕几个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秦桧本身就有完颜挞懒的任务在身,这一次回金国“汇报任务进度”那是名正言顺。

 金国人不可能会把认真完成任务的秦桧怎么样,甚至还有可能给“忠心耿耿”的秦桧一些议和上的好处。

 这就是秦桧的底气所在。

 赵构听完秦桧的这番话之后,微微皱起眉头,心中有些嘀咕。

 赵构是个昏君,但不是个傻子。

 好歹以前在宫里也是文武双全的皇子,这说明赵构的智商在诸多皇子之中也属于比较靠前的存在。

 经过这几年被金人的暴打、被黄潜善和汪伯彦的架空蒙蔽、还有苗刘兵变、海上逃难等等诸多事件的反复磨砺后,年轻的赵构也已经慢慢成长起来,拥有了一个皇帝的基本权术。

 赵构已经能感觉出来,秦桧说什么推动议和其实是借口,真正目的还是想要讨官。

 而且在范宗尹罢相的事情上,秦桧其实也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

 每次秦桧和范宗尹一起前来拜见赵构的时候,秦桧完全就是范宗尹的应声虫,范宗尹说啥秦桧全都赞同。

 可只要秦桧单独来拜见赵构,就一定会竭力在赵构面前说范宗尹的坏话,把范宗尹形容成了罪无可赦的奸臣。

 这样的两副面孔,让赵构心中对秦桧的信任不可避免地动摇了一些,不愿意让秦桧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宋文武百官之首的正宰相。

 等等。

 赵构心中突然一动,露出笑意。

 “秦爱卿啊,你说的话,确实是让朕非常心动的。”

 秦桧闻言心中暗喜,看来是真说动赵构了!

 秦桧赶忙道:

 “陛下请放心,臣只要能拜相,一定促成宋金之间议和!”

 赵构点了点头,道:

 “好,朕决定了。就让爱卿你出任大宋右相吧。”

 “等吕颐浩抵达绍兴府,朕任命他为左相。”

 “啊?”秦桧又一次呆滞住了。

 大宋虽然是群宰相制度,但实际上真正有宰相之名的只有两个,就是左相和右相(正宰相)。

 至于秦桧现在“参知政事”这个官职,的确也被认为是宰相,但只不过是副宰相。

 正职和副职看似就差一个字,实则天差地远。

 正职是可以拍板做决定的,副职并没有决定权,只有建议权和听命执行的义务。

 而在两位正职左相和右相中,左相的地位又更高,右相地位稍低。

 换句话说,赵构是要让吕颐浩来当一把手,秦桧虽然也是正宰相,但依旧只不过是个二把手。

 这是秦桧接受不了的。

 之前被罢相的范宗尹虽然也是右相,但问题是当时大宋没有左相啊。

 所以范宗尹这个右相还是理所当然的一把手。

 现在秦桧接替了范宗尹的右相,却因为吕颐浩回来当了左相的缘故,没有接替范宗尹的一把手。

 你说这谁顶得住啊。

 这种大起大落之下,秦桧也是终于无法控制情绪,让赵构察觉到了他的失落。

 但这种局面正是赵构想要看到的。

 赵构笑呵呵地开口道:

 “秦爱卿啊,你放心吧。只要你能完成议和大业,左相的职位迟早都是你的。”

 秦桧默然片刻,终于收拾好了心情,恭敬开口道:

 “臣明白了,多谢陛下恩典!”

 这一次秦桧记起了大宋礼仪,并没有向赵构下跪。

 【范宗尹罢相后,秦桧被任命为右相。】

 【此时被流放在外的吕颐浩尚未正式抵达绍兴府就任左相,秦桧借机拉拢各方势力,培植自己的心腹,想要利用这段真空期,阻绝吕颐浩上位的机会。】

 【但秦桧没想到的是,吕颐浩这位曾经陪伴赵构渡过“搜山检海”最艰难时期的宰相,也并不是徒有虚名的。】

 “陛下,吕颐浩已经抵达绍兴府了,正等候陛下您的召见。”

 听着宦官蓝珪的话,赵构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斗争中。

 此刻在赵构面前的是两叠奏章。

 右边这一叠主要是来自秦桧的党羽以及主和派大臣,他们弹劾吕颐浩此人心胸狭隘,之前出任大宋宰相时无所作为导致赵构在海上漂泊数月,种种表现根本就不配再度出任大宋宰相。

 而右边的,则是来自于前线大将们的奏折!

 韩世忠、吴玠、刘光世……乃至通、泰州镇抚使岳飞。

 不管这些将军们的战绩如何,但他们的态度都出奇一致。

 支持吕颐浩出任大宋左相!

 良久后,赵构吐出一口气,缓缓道:

 “明日宣吕颐浩入宫觐见,让政事堂那边拟好吕颐浩出任左相的诏书。”

 赵构最终还是决定,要让吕颐浩重新回归左相!

 除去对秦桧的不信任之外,诸多大将们对吕颐浩的支持也是决定性的。

 如今大宋和伪齐在各条战线上已经陆陆续续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冲突。

 赵构当然想要跟金国议和,但眼下局势,伪齐这个该死的中原汉人政权才是赵构真正的心腹大患!

 伪齐一天不灭亡,赵构就一天睡不好觉!

 既然要灭亡伪齐,军队和将领的支持就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得到了眼下大部分主要将领支持的吕颐浩,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翌日。

 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吕颐浩意气风发地接受了赵构的册封旨意,成为了大宋左相,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秦桧表面上没有任何异常地注视着这一幕,甚至还在第一时间就上前去恭喜吕颐浩,一副想要和吕颐浩同舟共济的和睦情形。

 但实际上他的内心之中早已经诅咒了吕颐浩无数次,巴不得这位已经年过六十的大宋左相当场暴毙。

 吕颐浩在就任之后,立刻当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臣虽老朽之身,年逾六十,所幸未填沟壑之前,得见陛下中兴之业。”

 “三四年来,金人无功而返,正是大宋中兴之良机。”

 “还请陛下驻跸之所北移上流,乘大暑金人军队难以发力之机北伐,一举灭亡伪齐,光复汴京。”

 “接着便可收复关中、河北、山东之地了!”

 吕颐浩既然是受到了军方大佬们的力挺,自然是要有所回报的,这是一个合格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北伐,就是吕颐浩对军方大佬们的回报。

 即便是刘光世这样在面对完颜拔离速时闭门不出的怂货,也不介意北上去干掉伪齐,收获一波军功。

 当然,由于过往有过一次罢相经历,吕颐浩的身段也不可避免地放低了一些。

 就好像刚刚他说了一大段话,又是希望赵构移驾长江中游发动北伐,又是要收复山东河北,但唯独少了最关键的一句。

 迎回宋徽宗、宋钦宗这两位真正名正言顺的皇帝!

 果然,赵构在听到了吕颐浩的话之后,脸上并没有像在之前听到那些主战派的言论时那么愤怒。

 之前的那些主战派,总是喜欢将北伐和“奉迎二圣”联系在一起。

 宋徽宗、宋钦宗要是真的回来了,赵构还怎么当皇帝?

 现在吕颐浩刻意不提此事,就是在做出暗示。

 吕颐浩效忠的是大宋皇帝赵构,而不是宋徽宗、宋钦宗!

 赵构咳嗽一声,道:

 “吕爱卿刚刚回朝,很多事情可能都还不太了解。”

 “朕已经让政事堂这边优先推进跟金国议和的事情。”

 “北伐之事,可以等议和结束之后再议。”

 既然吕颐浩这么给面子,赵构当然也不可能当场打脸,而是做出了委婉的否定。

 吕颐浩见状,下意识地看了秦桧一眼。

 秦桧笑呵呵地朝着吕颐浩点头,心中却在疯狂叫喊。

 “北伐?你敢北伐?”

 “你等着吧,我马上就议和成功,把你这个该死的糟老头子从大宋左相的位置上赶下来。”

 为了给吕颐浩一个下马威,秦桧在接下来的议事中很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陛下,臣以为若想要议和成功,当以二策行之。”

 “其一,让南北士大夫互致家信。”

 “其二,纠率山东、河北、中原散群之人,若愿归乡土者,可由差官管押而去。”

 这两策一说出来,顿时就在朝堂上引发了一阵骚动。

 所谓的“南北士大夫”,其实就是被金国在靖康之变中俘虏北上的那些士大夫,以及如今还留在宋国之中的士大夫。

 互致家信说起来很好听,但实际操作起来肯定是北方那些被俘虏的士大夫们拼命写信劝降南方还在宋国之中出任官职的士大夫,瓦解大宋士大夫阶层对金国的抵抗之心!

 第二个计策,就更加毒辣了。

 听起来好像是要让山东、河北离家之人归乡,没有什么毛病。

 但问题是,居住在山东、河北的那些人,他们是因为什么来到如今大宋治下的淮河、长江这些南方地带的呢?

 答案是——抗金!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原先河北大名府人士岳飞。

 岳飞就是因为脑海中有着无比坚决的抗金意愿,所以才背井离乡转战各地,眼下依旧在两淮地区奋战的。

 事实上,在如今的大宋军队中,至少有一半左右的军人都是出自山东、河北、中原等如今金国的控制区。

 岳飞这些人,也是大宋军队之中抗金最为坚决的人。

 这也很容易理解,谁不想早日驱逐金人,光复家乡呢?

 如果让岳飞这些异常坚决的抗金分子全部回到被金国控制的家乡,后果可想而知,就是一个死字。

 有人就要问了,那秦桧话里不是说了“自愿归乡者”吗?

 岳飞这种肯定不自愿啊。

 可别忘了,秦桧在“自愿归乡者”的背后,可是特地加了“由差官管押而去”。

 如果真是自愿归乡,为啥还需要派出差官押回去?

 这就是奥妙所在了。

 按照常理,赵构一旦同意实行这两策,秦桧这个负责和谈事宜的右相肯定是要负责把“自愿归乡者”送回去的,分内所在啊。

 到时候,谁是“自愿归乡者”,还不是秦桧一句话的事?

 说你自愿你就自愿,不自愿也得自愿!

 实在就是不愿意不自愿?没问题啊,陛下同意了,“由差官管押而去”嘛。

 作为一个大宋官场老油条,这种先在前面迷惑人,然后在后面暗戳戳挖坑的手法,秦桧简直不要太熟练好吧。

 刚刚上任的吕颐浩立刻就大声进行反对。

 “这怎么行?大宋不能进行这种自断臂膀的政策。”

 大宋的其他在场主战派也纷纷反对。

 主战派眼下虽然人少,但始终顽强存在于政坛之中。

 更何况吕颐浩重新拜相后立刻就提出北伐,更是让主战派大臣精神大振,自然不可能在这么关键的事情上退让。

 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不甘示弱,两边吵成一团。

 显然在这种时候,就只能由皇帝赵构裁决了。

 赵构其实在听完秦桧的话之后,就开始皱眉了。

 秦桧献上来的这两策,都属于表面上好像对大宋有利,但仔细分析才发现其实是大宋吃亏金国暴赚的计策。

 即便赵构是一个逃跑主义者、跪地求和主义者,他也觉得秦桧的意见过于离谱了一点。

 朕是要你求和,不是要你把大宋搞灭亡的好吧。

 你秦桧到底是议和心切的无底线让步,还是说的确是金国的内奸?

 赵构沉吟片刻,道:

 “既然朝堂上对秦爱卿的提议有如此巨大的争议,那也就先搁置一下,以后再议吧。”

 秦桧愣住了。

 原本秦桧见赵构否决了吕颐浩北伐的提议,觉得这正是一个削弱大宋的好机会。

 所谓的“议和二策”,其实全都是为了削弱大宋所做的努力。

 秦桧觉得赵构不同意主战派的意见,就应该同意主和派的意见。

 可秦桧没想到,赵构竟然选择了两边都不同意!

 赵构摆了摆手,道:

 “行了,今天就议到这里,诸卿都散了吧。”

 众人闻言,纷纷散去。

 秦桧注视着不远处走在前面的吕颐浩,双目中闪过一丝阴冷。

 这该死的吕颐浩,该死的主战派!

 旋即,秦桧又有些恐慌。

 他可从没忘记过完颜挞懒的威胁。

 那封看似无足轻重的信,是真能毁掉秦桧在大宋政治生命的。

 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字。

 “莫须有……”

 秦桧轻声念叨着这三个字,心里的阴霾不断扩大,想要除掉吕颐浩的心情也变得无比急迫。

 必须要干掉吕颐浩成为左相,才能全面压制主战派的力量。

 一旦主和派形成“众正盈朝”的盛况,就可以对赵构进行无间断的言论轰炸和洗脑。

 那样一来,赵构迟早都会松口的!

 【为了更快的将吕颐浩从左相之位赶下去,秦桧一边疯狂提拔党羽,一边利用自己之前在北宋时代的就任太学正、御史中丞的人脉,援引各地名士进入南宋朝廷作为自己的臂助。】

 【但秦桧万万没想到的是,许多原本和秦桧有故交的名士、官员,在察觉到秦桧如今曲意事金的真面目后,断然选择了和秦桧划清界限。】

 【被秦桧举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翟汝文,就多次在政事堂上和秦桧互喷口水,说秦桧“浊气冲天”,甚至还公开声明:“天下人知秦桧真大金之奸细,必误国矣!”】

 【同样被秦桧举荐为兵部侍郎的王居正,更是当着秦桧的面向赵构告发秦桧言行不一的丑陋面目,让秦桧在赵构面前下不来台。】

 【很可惜的是,这些正义之士的言论并没有让赵构变得清醒。赵构依旧将希望寄托于秦桧能议和成功,任凭众人如何揭露秦桧,赵构始终没有罢免秦桧右相的意愿。】

 【反而是翟汝文、王居正等跟秦桧割袍断义、一心为了大宋的忠义之士纷纷被秦桧打击报复,免官流放。】

 【于此同时,秦桧对左相吕颐浩的觊觎和攻击始终没有停止。】

 画面中,秦桧对着赵构恭敬道:

 “陛下,臣听说周宣王时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故而能让周朝中兴。”

 “陛下如今若是想要让大宋中兴,何不让二相分任内外之事?”

 赵构一听,觉得很有道理。

 “嗯,的确是有这个必要。这样吧,吕爱卿负责统领军事对外,秦爱卿负责主掌内部政事。”

 【通过这样的手段,吕颐浩被秦桧赶出了“行朝”绍兴,被迫前往镇江去开府,总管军事。】

 【而秦桧本人则借机获得了对大宋所有内政的管辖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宰相。】

 画面中,秦桧得意洋洋,搂着对这个时代来说已经年老色衰的王氏,自我吹嘘。

 “夫人啊,别看为夫现在是右相,居于吕老贼之下。”

 “但吕老贼但凡想要一兵一卒乃至一粒米,都得来求为夫才行!”

 “呵呵,现在陛下执意不让大宋北伐,大宋压根就没有兵事能让吕老贼掌管。”

 “整个大宋的政事都在为夫之首,为夫才是真正的大宋宰相,不,大宋丞相!”

 秦桧越说越是得意,不由放声大笑起来。

 【志得意满的秦桧并没有意识到,吕颐浩作为两度执掌朝政的人物,可不是秦桧能随意拿捏的。】

 【正当秦桧自以为大局已定时,吕颐浩的反击也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