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蔡京的不解之迷

    建中靖国元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徽宗亲自主婚,为杨光华和郑国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徽宗说,“九月九日喜逢重阳,五谷丰登天高气爽,在这个镶满金色的日子,为两位新人举行大婚,寓意丰衣足食、金玉满堂,步步登高、地久天长,这也暗合大宋江山永固兴盛辉煌。”
 


    婚礼的隆重程度,超过了大宋开国以来任何一个公主大婚。就连辽国和西夏都派出了专门的使臣前来恭贺,这也是大宋朝所有的公主大婚所没有的。可见徽宗和朝廷对这门婚事的重视程度。
 


    婚礼的详情,读者尽可去想象,在此不多言说。
 


    公主的婚礼举行了,为庆贺公主大婚,在全国提拔的一批优秀官员也正式上任了。蔡京去代转正,正式晋升正一品,真正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那些天,京城的官员们都格外的忙碌,也格外的高兴啊。他们既要为皇上贺喜,为杨光华和郑国公主贺喜,也要向蔡京恭贺,还要向这次被提拔的好朋友、好同僚去贺喜。当然,他们在忙碌高兴的背后,也有难言的酸楚:要花钱呐,公主大婚,自然谁都不能空手前往。很多官员,原本想着皇家不缺自己那点钱,自己带的份子钱只为表示心意,皇家怎么可能收这点钱呢?可他们都想错了。皇家毫不客气的把所有份子钱,统统收下了。当然换来的是他们能够出席公主隆重而热烈的婚礼,并且能够吃到一顿皇家的婚宴酒席,说来这倒也值得。
 


    蔡京呢,凡是前来恭贺的官员,不论官职大小,蔡家只象征性的每人统一收了十六贯钱。一六,寓意着蔡京当上宰相之后,一路高歌一路顺利。但是前前后后,蔡京家里摆了三天的大席呀。
 


    为自己的好友同僚贺喜呢,大方且富裕点的人家,就一分礼金也没收;可是那小作的且条件差点的,就都收下了。所以算下来每一位官员都还是掏出了不少钱呀,令有些官员很是心疼。
 


    所有被提拔的官员当中,最高兴的当然还是蔡京了。他从一个被贬到杭州提举洞霄宫的闲职人员,到高居一品的宰相,仅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便实现了从闲人到一品宰相的飞跃,在朝野,甚至在友邦国家都引起了轰动。无数人都深感佩服也觉得不解:蔡京靠什么创造出这一奇迹的?没人能说得清楚。但蔡京自己的心里却像明镜般清楚,主要就是靠了一个人:杨光华。
 


    聪明绝顶的蔡京,把自己这一年多来的巨变划分成三大飞跃。第一次,他从闲居杭州的废人被徽宗解除处分回到京城,虽然当时既有童贯为他和皇上穿针引线、曾布为排挤韩忠彦向皇上举荐,但据他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却是杨光华。第二次,当皇上要杨光华代理宰相的时候,杨光华主动辞任,推荐了他,并且说服皇上同意了自己的推荐意见。第三次,在杨光华大婚大喜之际,是杨光华向皇上提出借公主大婚提拔一批优秀官员,并把蔡京列在首位。
 


    尽管蔡京聪明绝顶,尽管蔡京善于琢磨人心,可他还是觉得打破脑袋也摸不透弄不清:自己跟杨光华非亲非故,也非至爱亲朋,一年半之前两人素不相识,并且是两辈人,杨光华作为大宋第一才子、大宋功臣之后、皇上最信任最倚重的御用秘书、皇上的亲妹夫,那么优越的条件,特殊的地位,为何他自己不做宰相,反倒起劲儿地为我唱赞歌说好话、不惜一切地帮自己呢?杨光华到底在唱哪出戏,杨光华是真心实意还是另有所图?蔡京的聪明大脑袋想得都要炸了,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就在王诜前来为他贺喜的时候,蔡京把王诜叫到书房里悄悄的对他说:“王大人呐,有件事儿啊,令我非常的不解,甚感困惑。”
 


    王诜一听这话就笑了:蔡大人啊,好事都落在你头上了。你都到了这份儿了,还对什么事不解和困惑呢?小弟我不明白呀,唵?”
 


    蔡京说:“我就不跟你绕弯子,打开天窗说亮话了:你看哈,在我从杭州回京城任职,一直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我从零到正一品,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呀,对不?而这奇迹的背后,除了皇上的赏识和恩宠,一直有一个人在鼎力相助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