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895章 让圣王光耀万年!(4月初求月票)(第2页)

 “朕复原不了那座曾经的诸子圣殿。”

 李世民说着,叹息道:“那或许是诸子圣殿的命运吧,昭城毁灭在那场千年难遇的天降大雨中。

 草萧疏、水萦纡,断壁残垣中,已经不能见曾经的辉煌和明耀。

 但诸子圣殿的精神永远流传。

 朕在想,诸子的思想源泉从何而来,便是圣王。

 那圣王的精神也要永远流传才是。

 朕以眇眇之身,蒙素王上皇恩典,得诸夏万民之心,以有今日。

 为了昭示子孙,警示子孙。

 为了使天下万民,能向正道,能知正道,于是决定要立下一座帝王庙。

 在帝王庙,供奉那些有大功大德的圣王。

 朕要立起高高的石碑,用石头来建造这座庙宇,然后用黄金、美玉、白银、珍贵、玛瑙、水晶来装饰它。

 这世间一切和美好所相关联的物件,朕都要列在其中,非壮丽无以重威,这圣王之威,便在其中了。”

 李世民意气风发的说道,这件事同样是他想了许久的,从洛苏第一次和他提起,已经过去了许多年,现在是完成这件事的时候了。

 他建立这座帝王庙,不仅仅是要祭祀古之圣王,日后他自己也要进去。

 他有这个自信!

 “圣王居于主殿,其余帝王分列偏殿,圣王各列功绩,其余帝王往后而列,明正统之序即可。”

 李世民话中的意思很简单,这帝王庙,要列举大多数能代表统序的帝王,也就是一脉相承,或者在中途分支,但是最后又合并在一处的帝王。

 其中最重要的是圣王,这些圣王都要在之后单独设置殿堂。

 其余没有入选圣王的君王,就在一起被列在其余的殿堂中。

 那这就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了,“陛下,这圣王之殿,几何呢?”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说道:“黄帝殿、尧帝殿、舜帝殿、禹王殿、商汤殿、周康王殿、周召王殿、汉文帝殿、汉武帝殿、汉宣帝殿。

 这十位圣王,为朕所选出的十位圣王,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所选出来的这是个帝王,首先黄帝和尧舜禹汤肯定是要占据五个位置的,因为这五个是素王亲自写下的圣王。

 李世民就算是再叛逆,他也不可能把素王亲自认可的圣王踢出去,而且这五个人,恰恰就是诸夏的统序,从上古的神话时代,一直到周朝。

 这五个人缺少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那之后的五个人,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在商朝之后,有周朝、有秦朝,有楚国项羽,有汉朝,有隋朝,成为圣王,肯定是天子,所以汉末列国以及南北朝,就不提了。

 最终的结果是周朝两个,汉朝三个。

 秦朝不提了。

 项羽得到天下迅速,失去天下同样迅速,同样不提了。

 隋朝,哪里有什么圣天子。

 就算是文帝,以现在李世民的眼光看来,也觉得他不行,在殿中,还有一个特别看不上文帝的,那就是房玄龄,在隋文帝当天子的时候,他就说隋朝国祚不会长久。

 最后的结果果然印证了他的话。

 最后只剩下汉朝和周朝,周康王是素王辅佐的,周召王是洛文公辅佐的,史书上称之为康召盛世。

 汉孝文皇帝的评价中就有一句,说他的治下胜过了周康王、周召王,这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就是至高的评价。

 取这两个人,不会有任何不满。

 至于汉朝,汉文、汉武是没有争议的,唯一所遗漏的或许就是汉光武帝和汉宣帝。

 在李世民看来,这两个人水平差不多,

 但汉光武帝属于被后世子孙所拖累,李世民思索良久,还是将汉光武帝从摘出去。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十人名单。

 对于这份名单,李世民的考虑很是周全,而且又很明确了十个圣王,所以诸臣也不知道该怎么往里面添加和减少。

 这真是李世民所要的结果。

 最终只能看着这份名单,说一句,“圣明无过陛下!”

 圣明无过陛下!

 ————

 时贞观六年,太宗观史曰:“朕观诸夏三千年统绪,天命兴衰,虽有波折,然不绝如线者,盖天倾时有圣王现,命终时有新朝立,朕欲立庙以祀诸圣王,于圣王下置诸帝,以明诸夏之统,以清史册之序。”

 时人赞然,遂立庙以祀诸帝,建十殿,祭祀古之圣王,时人号曰:“帝庙所立,诸夏统序,十殿圣王,佑我唐皇!”——《唐书·太宗本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