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910章 燕王十二部(2400月票目标达成加更(第2页)

 针对这种情况,洛氏自然祭出传统大法,那就是以流代迁!

 岭南、辽东、西域都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不就是流放了一大堆人到那里,汉朝从刘邦清理造反的诸侯王开始,一直到先汉末期,都一直在流放,前前后后至少流放了超过五十万户到边疆。

 至于荆州、江东之类更是流放迁徙了超过一百万户,极大的压迫了那些山中百姓的生存空间,所以汉朝对诸夏开拓的功绩,是仅次于邦周诸国的。

 而大唐呢?

 从武德年间到贞观年间,这十八年的时间,有多少人家获罪?

 有多少人家被举家抄没?

 洛苏建议李世民从里面精挑细选一些有能力的人,让他们戴罪前往哈拉和林,如果能立下功劳,就恢复爵位、勋位,以及为父祖辈平反。

 这比当初汉朝的条件可好多了,汉朝想要返回长安,真的是看运气,而大唐可是有一个宗王在那里,能更快的出功劳成绩。

 而且李恪回不来,不代表他们这些人回不来啊。

 安西大都护府,理藩院以及枢密院,这不都是上升渠道?

 李世民的政策一出,不知道有多少人,找到曾经的亲朋故旧,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前往哈拉和林的名额。

 最终被确定下来的有十家。

 李世民又为李恪招募数千渴望建功立业的勇士,再加上释放赎罪的犯人以及犯人家庭,一共有一万户汉人跟着李恪往哈拉和林而去,李恪是亲王,本就有一万户食邑,他一下子成为了大唐唯一一个实封一万户的亲王。

 不仅仅是一万户汉人,李世民又封给他两千户被安置在河套的突厥人以及各部部众,这是因为在草原上,没有骑兵,就只能被动挨打,汉人中会骑马的不算多,李世民自然不能都给李恪。

 而且这些突厥人,可以教会随着李恪北迁的汉人,关于游牧的知识,到了漠北,那地方不能种地,天王老子去了,也只能放牧,也只能逐水草而居。

 这些随着李恪北迁的人,每千户分成一个单位,被称作“燕王十二部”。

 让所有人都有些没想到的是,在这其中,有一个人非常出乎人意料,竟然主动要跟着李恪去哈拉和林,那就是大儒孔颖达。

 孔颖达说,“自古以来,逃亡草原的汉人不可胜数,但最后都泯然于诸胡之间,虽然到了草原上,只能放牧,但圣人之言,也不能被放弃,如果草原上的汉人依旧能记得雅语,能记得之乎者也,纵然千百年后,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出身了。”

 人性之复杂,从他就可见一斑,李世民很是复杂的望着自己秦王府中的这个老人,最后没有劝说,让他随着李恪前往哈拉和林。

 朝廷对李恪出镇之事的重视程度,让无论是朝廷官吏,还是北方草原诸部,都能够感受到大唐朝廷的决心。

 ……

 贞观十年元月二十三,李恪在长安城外的十里亭和送别自己的诸王公告别,李承乾拖着腿前来,他和魏王李泰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和李恪的关系是不错的。

 他拍了拍李恪的肩膀,温声道:“三弟,到了哈拉和林要多往长安写信,不要让父皇和我们这些兄弟担忧,如果有什么需要的,伱就说,我们在后面给你做后盾,总不至于让草原上的那些人欺负。

 你是大唐的亲王,是天子之下最尊贵的人。”

 李恪抱拳郑重道:“皇兄,此次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愿父皇、母后万岁万安,愿母妃安康,愿皇兄喜乐平安。

 弟会在哈拉和林为你们祈福。”

 微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冬季森森的寒意,李恪裹紧了身上的锦裘,与众人再次告别,他遥遥望着长安的方向,似乎依旧能见到那座巍峨的城池,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呢?

 前路会是什么样呢?

 李恪心中也有些没底,哈拉和林会是埋葬他的深渊吗?

 ————

 在贞观十年的时候,蜀王李恪受封燕王、烈日可汗、安北大都护,成为了大唐帝国在北境的最高政治领袖,当时的人只将其视作传统的藩王出镇,但以后世的目光来看,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恢宏时代的开幕。

 我们将目光投回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位号称古往今来智慧第一的大唐国师,不禁想要问,当有人用“血腥的盛唐”来形容这个辉煌至极的王朝时,国师洛苏是否清楚自己掀开了一个血腥的时代呢?——《唐帝国兴衰史》

 继续求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