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948章 谁才是主角?(第2页)

 这就体现出当初武曌将洛玄凌和洛玄云召回中枢,担任宰相的重要性了,面对这种事时,宰相就不能通过胡搅蛮缠来抵制武曌了。

 对于洛氏来说,如果不是为了王朝安宁,自然是希望王朝一直都定都洛阳的,这座圣城成为都城,将会为洛氏带来许多的好处,而现在定都洛阳本就是正确的事情,那洛氏可就不客气了,洛玄凌和洛玄云强势为武曌站台,支持她迁都洛阳的决定。

 【从汉的天命崩毁开始,新的王朝再次将洛阳定位帝都,您的家族,将会每年获得一万的气运点。】

 本来只是一个封禅的事情,但谁都想不到,武曌竟然会乘着离开长安的机会,在洛阳做下这么多的事情,而且天子竟然默许这一切发生,这让无数人,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毕竟现在可不在他们的地盘,在封禅的路上,想要让一个人消失,实在是太过于简单了。

 武曌现在只想笑出声来,果然将这些人调出长安是一步妙棋,到了她经营多年的洛阳,哪里还有别人说话的份,更不用说从这里到泰山还有很远的距离,谁要是不服从她的意志,这一路上,就是他的死期。

 现在所有人都认为朕只是为了夺权,那现在朕就让你们见识见识,朕可不是那些只会争权夺利的人,夺权只不过是和你们玩玩而已。

 “诸卿都同意朕的想法,朕很是欣慰啊。

 朕一直都在思索,我大唐如今的国土广袤无垠,但距离当初国师和先帝所说的六大王国却还有些许差距,等到大唐国土到达极限后,东西国土三万里,南北疆域三万里,那可真是广袤无垠,此生都走不遍大唐国土了。

 虽然现在还没有到达那种地步,但朕却担心,日后的子孙,若是忘记了我大唐囊括六合八荒的大愿,那朕和天子都愧见先帝。

 朕决意立六都制度,以使天下难忘。

 以长安洛阳为天下之中,洛阳为神都,长安为中都。

 以哈拉和林为北都。

 以广州为南都。

 以伊州为西都。

 再在三仙岛上建立东都。

 大唐在这六都之中,派遣高级官吏和分封国王一同镇守。”

 殿中顿时沉寂。

 每一座城池的政治地位都是不同的,县有高低,州有上中下,州刺史也分为不同的级别。

 益州、扬州、并州、荆州这四大都督的地位也不一样。

 其中自然以洛阳和长安地位最不一样。

 拔高一座城池的政治地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甚至能够改变一个地区的政治态势。

 广州就不提了,江淮以及荆州现在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再往南的南方都是陪衬。

 伊州这个西都的设置,将会让安西大都护府的地位再次拔高,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大唐在西域也将再次迎来重大的改变,毕竟谁都知晓,大唐最适合作为西都的城池是神临城。

 一旦西都设置,那西域的态度是一定会变化的,双方和平了许多年,但谁都知道,和平不会一直走下去。

 但武曌却不是这么想的,在她的想法中,西都的位置应该更远一些,到达中亚那里,神临城只能震慑西域和中亚,但再往西越过葱岭,就可以震慑西亚、中亚、南亚,也就是将日后要建立的赵国以及建立在天竺的楚国,都纳入监察范围内。

 这才是她真正的目标。

 最吸引众人眼球的是关于北都的设置,直接设置在哈拉和林,一旦设置完北都,那哈拉和林的身份就太多了,不仅仅是北都,而且还是燕国的王都,还是安北大都护府的驻地,还是草原诸部的议事所在。

 漠北草原上毫无争议的第一中心。

 燕王会怎么想,北都是处于朝廷控制下的都城,级别这么高的城池,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对于漠北的忌惮,这种忌惮远远超越了对于其他王国。

 即便现在的漠北,既没有西域,也没有辽东,可以说被断掉了双臂,甚至也没有漠南草原,但依旧被人认为危险,实在是中原在漠北身上吃过太多亏了。

 六都制度如果真的落地,对于大唐的影响很深,毕竟城池可以轻易丢掉,但都城丢了,那是一定要夺回来的,就像是当初并州丢了,李世民一定要率兵将晋阳夺回来一样。

 武曌设置六都制度,颇有一种不顾中原死活的感觉,那种赤裸裸的对领土的野心,对天下在手的气魄,几乎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但如果说这是配合六大王国制度,那又有谁能说的不字呢?

 “诸卿以为如何?”

 见到没人说话,武曌的声音在殿中响起,响在每个人的耳边,还是没人说话,洛玄凌左右望了望,而后手中朝笏在掌心一击,清脆的声音响在殿中,“天后陛下所言,臣以为乃是真知灼见,大唐虽大,却不曾有一寸土地多余,却不曾有一寸土地可以失去。”

 洛玄凌一开口,洛玄云以及一众朝臣便同时用朝笏敲击掌心,殿中顿时发出清脆的“啪啪啪”的声音,这便是朝臣同意洛玄凌和武曌的意思,见此情况,其余诸臣左右看一看,也都用朝笏敲击掌心。

 武曌缓缓拖着袍服一步步走上御座,走到李治面前,微笑问道:“天子可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两人间的位置似乎翻转了过来。

 李治愣神一下,而后忙不迭点头道:“朕亦认为很合适,祖宗未竟全功,正要我等后辈奋发向前,诸王兄都在开拓,朕自然应当给予支持。”

 待群臣退朝,走到殿外后,几乎所有人都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很多人甚至都愣在了原地,开始回忆刚才所发生的事情,然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些事情怎么就真的在他们面前发生了?

 皇后成了天后,真的二圣临朝了?

 大唐要再次开始向外了?

 而且还要迁都?

 这每一件大事都应当是要商量很久才应该做决定的,现在怎么就通过了?

 再看看周围,熟悉而又陌生,这里不是长安,而是洛阳,天后武曌的洛阳。

 在这里,她说什么就是什么。

 封禅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就是为了完成这些事,包括提前将洛氏的雍国公和陈国公调回政事堂,以及让安乐郡主洛君薇担任礼部尚书,从制作敕令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以及执行诏令的尚书省礼部,这一套都可以通过,合法有效。

 天后武曌好深的心思啊,政事堂中不占优都能完成这么多大事,如果等到这些事完成,那现在政事堂中的宰相,还能剩下几位?

 可能所有和武曌对着干的宰相,都要下野被贬了。

 ……

 在一场震撼人心的大朝会后,武曌一方面快刀斩乱麻的将各种诏令下达,不给任何人反悔的机会,一方面则继续一路往泰山而去,此行出来就是为了封禅,这对于武曌来说,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次展示她地位的机会。

 但这一路上的气氛,就已经和从长安出来,完全不一样了。

 尤其是李治。

 他的心情很是复杂,如果当初知道现在的武曌会是这个样子,他还会选择拔擢武曌吗?

 李治在思考这个问题。

 但他用力思考之后,脑海中传来的一阵阵晕眩,又让他有些绝望。

 局势走到现在这一步,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身体不好,如果他的身体健康的话,那无论如何,武曌都不知道会走到现在的地步,最多也就是协助他处理一些政务罢了。

 这一切都像是命运一样,每次到了关键时刻,上天就会帮武曌一把,让她顺利的走到下一个关卡。

 现在只能任由武曌去做了,总不能让那些外姓的宰相掌握权力,他可不相信那些人。

 不过。

 李治的目光投向他的太子李弘,至少太子很合他的心意,如果可以提前将皇位传给太子的话,那是不是就可以摆脱现在这种局面了?

 但太子的身体。

 李治有些忧虑,太子李弘很聪明,但他的身体从小就不好,李治甚至让他不用过来请安,而且还让李贤去辅佐他,帮助他处理政务。

 明面上自然是因为李弘身体不好,不能太久处理政务,所以让他的弟弟帮他分担,但实际上,李治是担心李弘万一出事,还能让李贤顶上太子之位,李贤的天赋也很好,而且身体非常健康。

 如果不是李弘已经被他培养了很多年,那李贤才是更好的太子人选,不过李治已经废过一个太子了,现在不可能再废一个太子,而且李弘只是身体不好,或许并不会出事。

 就在这种担忧中,李治终于到达了泰山。

 望着那巍峨的泰山,李治心中的烦闷一扫而光,只觉心旷神怡,无论有多少糟心之事,但现在,他来到了泰山,而且将在这座山上封禅。

 向天地以及日月山川去叙述他的功绩。

 这是就连他父亲想要来都没能来成的场合,千百年后,都会有人记得,他,大唐天子李治,在泰山上封禅,是一位文治武功都非常显赫的君王。

 但在这场封禅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却不是李治,而是天后武曌。

 几乎所有人都看到站在天子身边的天后,她的眼中燃烧着熊熊的火焰,她的脸上升起了霞光,她高昂着头颅,就像是凌驾于万人之上,即便是她身边的天子,也不能半分掩盖她的光芒。

 不,病恹恹的天子,苍白的脸颊,和光芒万丈的天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天子的封禅吗?

 很多人都在心中问着这句话。

 主角并不是站在舞台中央的那一个,而是灯光打下来的那个人。

 谁在舞台上散发着光,谁就是主角。

 在这个李治的场合,武曌成为了主角!

 ————

 天圣元年,武曌通过一系列精准而快速的政治行动,彻底完成了权力的分割,从名义上完成了和天子对等的政治地位,从事实权力上则凌驾于多病的李治,她是历史上第一个,在皇帝在位期间,手柄大政的皇后,“天后”是她独特地位的彰显,这还不是她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终点,拭目以待吧,她的时代来临了。——《唐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