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951章 蓬莱道大行台尚书令(第2页)

 大唐的荣耀很重要,但当兵也是要吃饭的嘛,现在都已经帮天子把造反的土民打趴下了,该是天子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这突然之间,从哪里找宗王出镇?”

 大唐的军队,可是双刃剑,谁敢忽视军心的作用,尤其是府兵,谁敢忽视府兵的心声,宿卫天子,一旦激起兵变,那日后可真就是用仇人保护自己了。

 所以一旦涉及到府兵之事,那都要慎之又慎。

 诸位宰相都愁眉苦脸,一位合适出镇的宗王,是非常不容易找到的,首先就要能力强,毕竟出镇可不是去过家家,一旦大唐府兵撤退,宗王就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蓬莱站稳脚跟,而且还要能向外开拓。

 本来齐王一脉已经在这件事上走的比较顺利,但突如其来的天灾让一切都毁于一旦,现在前往接手的宗王,就要有更强的手腕。

 最关键的是,这还不能从旁支里面选择,当初先帝分封的六大王国,都是他的亲生儿子,而且是能力最强的三个儿子。

 谁都知道,蓬莱可是好地方,虽然天灾频繁,但有许多土地都是熟地,而且还人口众多,长相和中原基本上一致,文化上也受到中原影响,是六大王国里面最舒服的地方。

 这地方不可能封给旁支的。

 现在……

 难道要让天子的皇子出镇吗?

 当这种想法升起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悚然一惊,当今天子可不像是高祖和太宗皇帝,生了那么多的儿子,高祖和太宗都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当今天子就只有八个,前太子李忠和萧淑妃的儿子已经出镇了,一个是楚王,一个是宋王,当然,只是空有虚名,没什么实力,是真正的去开荒。

 有一个儿子已经去世了,剩下的一个也没什么能力,剩下的四子李旦还小,只有太子李贤和三子李哲,让谁去,理论上是李哲,但李哲这个人,朝野都知道,用不行来说,或许都有些高看。

 他还没有那个比他小了很多岁的妹妹太平公主聪明,而且听风就是雨,做事幼稚,喜欢享乐,李治的儿子里面,只有李弘和李贤比较聪明,李哲还不如他的弟弟李旦,李旦虽然也不太有能力,但这个人性格仁善,起码应该不会乱搞。

 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答案之后,那剩下的答案就是唯一一个了,那就是把太子李贤弄过去。

 “陛下,诸皇子中,只有太子合适,但太子乃是国本,不可轻动,就算是蓬莱二十年之功一朝覆灭,也不能让太子出镇蓬莱啊。”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沉寂,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搭话。

 曾经有一位贤人说过,人总是喜欢折中的,说开窗户不愿意,只要说拆房屋,那就愿意开窗户了。

 武曌如果直接说让太子出镇的话,那自然是行不通的,反对的意见会充斥宫廷,而且即便是武曌,也找不到理由去让太子出镇。

 如果用一场谋反之类的案件来针对太子的话,那又有些太过于严重了,她们母女间,还不至于走到那个地步,洛君薇劝过她,“无论如何,陛下都是太子的母亲,母子相残,千百年后,说出去名声总是不好听的,太子现在无礼,辜负您的亲情,如果陛下能够宽恕他的话,史书上自然会多称赞陛下。

 况且越是有传言的情况下,陛下才更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让太子感受到,他就是您的亲生儿子,难道陛下就没有想过,有一天,太子在您的面前,幡然醒悟,进而道歉泣泪吗?”

 洛君薇一字字一句句的都说到了武曌心中,于是听从了洛君薇的意见,谁掌握了君王的心,谁就握住了真正的权力,现在洛君薇就有几分这样的味道,她对武曌的影响力太大了,比天下九百万户百姓加起来还要大,比整个洛氏加起来还要大。

 “太子虽重,但重不过天下,当此之时,蓬莱是否能化为诸夏到了关键的时刻,府兵的军心,也到了关键的时刻,既然只有太子合适,那就应当让太子出镇,陛下还处于春秋鼎盛之时,等到太子从蓬莱脱身之后,再返回洛阳即可。”

 洛君薇走到殿中,向着群臣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殿中宰相都知道,这番话里,就没有几句真话,单纯的说年龄的话,那李治确实还不算是特别大,但李治的那身体,说不准哪天就直接崩了。

 说句不好听的,李治现在还能扛得住,能活这么久,都是因为武曌在处理政务,不用他费心,要不然他早就不行了。

 至于太子出镇之后还能回来,那就更是搞笑了,谁都知道李贤这一走,就别想着回洛阳了,一辈子都留在蓬莱上吧。

 刘仁轨还想说些什么,但武曌和李治对视了一眼后,李治微微叹口气,“就依照吏部尚书所言吧,朕决定让太子出镇蓬莱,建立蓬莱道大行台,担任蓬莱道大行台尚书令,蓬莱道行军大总管,管辖蓬莱三岛上的诸王公之国以及州县,负责诸军国事。”

 一听到李治开口,有几位宰相顿时面上显出绝望之色,天子李治就是太子最坚强的后盾,在大唐,如果想要驳回天后的意思,那就一定要天子开口才有胜算,但只要天子和天后站在一起,那就一切都不可挽回。

 许多人都将目光投向坐在上首的武曌,难道这件事早就在天后的预料之中吗?

 他们不得不这么想。

 天后和太子间的矛盾,是摆在明面上的,而现在,天后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就将太子清理出了洛阳,直接赶到了隔海而望的蓬莱,几乎终生都难以返回了。

 真是可怕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