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既好奇又害羞(第2页)

 万一落到袁绍手中,以他的数十万大军为依托,恐怕会将曹操的势力稳固于北部。到时候他们就像困兽一般,永无出头之日。</p>

 咬紧牙关的李瑜沉吟道:“还未到山穷水尽时,此刻我们还不能走,一旦撤离就会失去一切希望!”</p>

 “如今撤走,未来的胜算将会渺茫。”</p>

 言罢,李瑜凝视远方,袁绍的军阵尽收眼底,他开始深思 之法。而夏侯惇理解了他的思路,并未打断他,径直去组织搬运剩余资源。</p>

 望着眼前庞大的军营绵延数十里,李瑜意识到直接正面冲突的胜算极为渺茫。无论是哪种策略,似乎都无法赢得主动。</p>

 袁绍作为劲敌,并无明显的军阵漏洞可乘,突袭也无法带来意外的胜利。然而,就在李瑜近乎绝望之时,他的眼睛瞥见袁绍军队一侧——</p>

 那里,一簇长长的火炬若隐若现,缓慢地燃烧,延展数里,显然在拖曳着什么重要的物资。李瑜猛地想起了一个关键信息:既然把数十万军马置于他的视线范围内,那么,袁绍大军的食物补给又会放置在哪里?</p>

 庞大的兵力,所需的食物和补给如同天文数字。而袁绍竟将这些暴露在眼皮子底下,是否意味着,他的粮食储存仓库离自己并非遥不可及呢?</p>

 不需要将所有粮草尽数摧毁,只需造成一定的缺口,足以让袁绍军队动摇,从而迫使他们撤军。因为士兵必须吃饭,一旦补给匮乏,仅需三两天,士兵们便会开始 反叛。</p>

 第一百零五章 李瑜继续在城墙之上扫视着,试图找出袁绍放置粮草的具体地点,根据火把队列的踪迹推测,它们很可能堆集在大约东南方向四、五里的地方。</p>

 那些粮食无疑不是袁绍军中全部的存粮,即便能烧掉一些也能给袁绍带来困扰。</p>

 想到这里,李瑜连忙走下城墙,匆匆忙忙找到夏侯惇。</p>

 “元让,我有了计划!我知道如何击退袁绍了!”他神色紧张而自信。</p>

 夏侯惇惊愕地看着他:“先生,你有什么新主意?我们的境况相当棘手啊。”</p>

 依据夏侯惇的判断,他们眼下并无必胜把握。不过想起李瑜之前屡战屡胜,他仍旧愿意听取方案。“说来听听看吧。”</p>

 李瑜笑着启齿:“事情其实不复杂,我已经观察过了,大约东南角四、五里之外,正是袁绍储存粮食的所在。”</p>

 “若焚烧了他的粮草,岂不是逼他撤兵?”</p>

 夏侯惇听得有些错愕,原以为他会有什么出其不意的高招,却不料竟然是偷袭粮草。这看似不够稳妥。</p>

 袁绍拥有四十万大军,在驻地周围自然设有严密保护措施,想烧毁他们的粮草谈何容易?而且他们目前还处在袁绍重重包围中,必须有人防守城市。</p>

 如今城外能调动的作战士兵大约只有二三千人,靠这点力量要烧掉对方大批粮食,简直是异想天开。“先生,这太异想天开了。袁绍肯定会严密守护他的粮草,以咱们手中兵力,可能性近乎为零。一旦接近,就极有可能遭到对方 击。”</p>

 “此事太险峻,我觉得还是避免这样的冒险为妙。万一失败,代价太大。”</p>

 李瑜轻笑不语,牵着夏侯惇重新登上城墙,指向东南方的那支火把阵。“元让,别急,且听我言。你看东南角那个区域,那并不是普通的地形!”</p>

 “袁绍的大军堵在城墙前,可供扎营的位置都被占据了。他的存粮只能储存在这些偏僻处,周围都是山脉。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悄然潜入,利用火烧策略。”</p>

 “我们出城时尽量带些油脂,到了山脚附近,寻找干燥的树枝、树叶浸油后滚落下去。”</p>

 “或许无须近身,在山头远程放火,就足以将他的粮草一并化作灰烬了!”</p>

 听了李瑜的策划,夏侯惇内心斟酌后,感到计划还是有实施空间的。虽然存在一定的危险,至少退路是有的。</p>

 夏侯惇微微颔首,赞同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照你说的做,这事由我亲自来做,先生你就留在城里坚守吧。”</p>

 这样的任务涉及生死存亡,显然更适合身为武将的夏侯惇出马。然而,面对这份职责,李瑜却是断然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