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报信者心有余悸

 43</p>

 城门大开迎接李瑜进城,并立即通知了背后的支持者,要他们快速迎出。各大势力家族代表前来见礼,表现出极高的尊敬态度。毕竟他们在城内独自守备许久,始终未得到朝廷支援。此刻朝廷大军到来,对他们而言自然是喜讯。最重要的是,李瑜在族内声誉斐然,得知是他来到后,人们更是热情高涨。</p>

 \"呀,李先生,竟然亲临此地,真是让人意外!\"他们纷纷道。</p>

 \"李先生,太好了,有你在,我们就感到安心多了,不再如先前那般忧虑了!\"</p>

 这些人在赞美李瑜,既是敬仰他的名声,亦是对他的功绩的钦佩。李瑜在曹操帐下的才能他们早已耳闻,智慧超群,令他们都自觉不及。众人对他赞誉有加,拉着他步入官邸,设宴款待他。</p>

 \"李先生,虽然临淄也算繁华,但如今久受围攻且全州混乱,粮食不足,我们提供的招待恐怕不尽人意,勿需在意呀!\"他们解释道,李瑜的来意其实并非仅在饮食。</p>

 李瑜笑笑,说道:\"宴饮本是用来论政,饭菜皆非重点,只愿氛围愉快便好。\"</p>

 落座寒暄后,众人轮流述说对李瑜的敬仰以及与他共有的记忆。酒过数巡后,话题转向核心。</p>

 李瑜开门见山:\"诸位应知,北境大局已定,虽公孙瓒仍在辽东徘徊,然而力已尽,无足轻重。吕布和刘备不过是占城小卒。争夺北地者,唯有曹公与冀州袁绍。\"</p>

 \"现在你们面临抉择,应投靠何人——曹孟德或是袁本初?\"李瑜的话语掷地有声。</p>

 听见这个问题,众人的表情微妙变换。李瑜的问题过于直接,让人心生不安。站队是谨慎之举,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提前站错阵型可能会带来后续的风险。</p>

 \"三郎啊,我们都是大汉忠子,岂能选择阵营?必定唯朝廷是从!\"一人说道。</p>

 他们试图敷衍,不愿在立场上明确表态,因为谁胜谁败仍不分明。而李瑜的到来,如果他们没有明确表达,似乎就间接否定了曹操的支持。左右为难之际,他们的答复模糊不清,试图以诸多借口拖延时间。</p>

 李瑜听在耳中,嘴角微扬。他们的态度明显,不想在胜负未定前表态。然而李瑜已在此,岂能让旁观取巧?</p>

 他放下酒杯笑道:\"你们的愿望我都明白,每个人都期待自家家族得益最大。但我还是要指出,你们的选择并未真正的出现,命运早已经被安排了!\"</p>

 “诸位想必都知道,袁绍帐下大多源自冀州士族世家,鲜有草根出身的官吏。一旦局势逆转,你们再无翻盘余地!”</p>

 “但加入主公曹操,局势将大不一样。您们也了解,曹操屡次发布的征贤令,他不甚在意门第差异,而是重才不重门户,唯才是举啊!”</p>

 “换句话说,即便归附袁绍,诸位家族依旧是二流地位,王家人回归后,先前的利益或许将化为泡影!加入曹操,则地位有望稳固。家族年轻才俊能得重用提升也是极有可能的。”</p>

 “请深思熟虑,衡量选择。到底是加入哪一边更能契合家族的利益?”这些老人面相对视一眼,虽没开口说话,却通过眼神完成了交流。他们一致认为,李瑜的分析颇有道理。</p>

 若选择跟随袁绍,他们的现状及家族地位使晋升渺茫,且可能遭到冀州氏族排挤,本宗后生难有机会出头发达。</p>

 但投靠曹操,晋升机会显然要大得多。权衡下来,决定赌一回曹操这边。要么飞黄腾达,要么损失不大,甚至万一兵败,也能在袁绍那里寻求庇护,袁氏公子不可能无情抹杀。</p>

 想透彻这一点,各位长者起身,举杯相邀:“贤侄李瑜,早听说您名声甚佳,今番深谈果真不虚此誉。亏得有你指引,才免走歧途。”</p>

 见众人表示愿意投奔,李瑜神色缓和,微笑答曰:“放心,承诺定会兑现。再过几日,曹公的人马便会来接管,希望大家恪守约定,切勿拒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p>

 大家都点头应允,笑着道:“不必担心,我们定会遵守。”</p>

 “来,贤侄,干一杯!”</p>

 这些老人们丝毫没了尊长的姿态,纷纷举杯畅饮,与李瑜推杯换盏,就像同辈朋友般的亲近。李瑜酒量尚可,在陪饮一阵子后,待老者们的酒力不继时,才收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