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那可是皇帝的号令(第2页)

 “李将军近来研发新式武器连弩,射程惊人,用作防御实属利器,这下正是测试其威力的好时机,借袁绍攻势检验它!”</p>

 看到李瑜的发明后,夏侯惇对他无比赞赏。</p>

 作为一名老资格将领,他知道此类兵器的实用之处。</p>

 曹仁、曹洪等人纷纷上前,充满信心地表达决心:</p>

 “主公,既然袁绍自投罗网,我们就让他有来无回,我们愿意领军抵御外敌立功!”</p>

 曹操满意地点点头,看着部将充满信念,再次询问:</p>

 “文若,目前粮草筹备如何?各城储存可以支撑多久?”</p>

 荀彧上前呈上准备齐全的数据册说:</p>

 “多亏了三郎的努力,粮食丰饶收成,城池储存富余。</p>

 按保守预计,至少能维持一年以上!”</p>

 充裕的粮草加上将领们的士气,使得曹操忧虑有所缓和。</p>

 他意识到,与袁绍之间的实力差距并非绝对,只要策略得当,赢面不校即便是短时间不能获胜,后勤保障足矣使他们坚持更长时间。</p>

 正当曹操准备下令动员军队应战,李瑜却沉默许久,此刻出声道:</p>

 “主公!”</p>

 身为曹操帐下的首席谋士,李瑜的观点自然备受重视,因此他望着李瑜,沉声询问:“郎君三,有何不对吗?”</p>

 片刻沉默后,李瑜似乎有话难以启齿:“我...我一直感到此事有所不对劲,我们所获取的情报,袁绍应当相当清楚才是。”</p>

 “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袁绍的掌控之中,我们在备战之际他并未动手,然而现在我们筹备充分时,他却忽然来袭,这就违背常理了。”</p>

 李瑜缓缓道,眼中带着疑虑,“</p>

 袁绍并非愚者,不应有如此荒谬之举,我觉得这里隐藏玄机,但我目前尚无头绪!”</p>

 对此曹操亦是赞同点头。</p>

 作为幼时同窗,他与袁绍相识甚早,了解对方的优劣所在:他精于谋划却欠缺决断力,然而总体而言极其谨慎。</p>

 这样一位人物应无冲动冒险的行为。”</p>

 那么,三郎”</p>

 ,曹操试探着问道,“</p>

 依你看,袁绍到底意欲何为?”</p>

 李瑜摇头表示无可置评:“详细情形我亦不清楚,缺少具体情报,无法做进一步推测。”</p>

 李瑜本人同样困惑,袁绍自起兵以来一路摧枯拉朽,行径径直难以揣测其战略目标。</p>

 面对这种情况,他感到焦虑,似乎心中有个梗咽住言语。</p>

 倒是夏侯惇听完李瑜之言后笑道:“老师,您可能想太多了。”</p>

 他解释道:“看袁绍气势如虹的态度,这是破釜沉舟的态势,还有什么能阻挠他的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只需加固城墙严阵以待,岂容他肆无忌惮入侵?”</p>

 众多将军亦持此见解,认为自身拥有优势兵力和粮草,以及经李瑜改良后的器械,只要固守就能轻易抵挡住袁绍攻势。</p>

 他们无需过多忧虑。</p>

 此时李瑜却无计可施,由于情报匮乏难以深研,唯有依当前策略应对。”</p>

 那就全军备战吧!”</p>

 他决定,“</p>

 先抵挡住袁绍的冲击,其他后续再议。”</p>

 曹操点头,随即命令夏侯惇等人奔赴防御岗位。</p>

 看到众人离去,李瑜内心依旧难以平复,如梗喉的紧张令他坐立难安。</p>

 李瑜从来不是那种束手待毙之人,一旦感到异样,便决计立即探查,以确保事态清晰明了。</p>

 如果到时候手足无措,那就真的无法挽回了。</p>

 他对曹操开口:“主公,我也想去前线查看一番!总觉得此事古怪异常,但又找不出问题,令我放心不下。”</p>

 听到这话,曹操频频摇头道:“三郎,别开玩笑!”</p>

 如今四十万大军压境,外情极度危险,你在后方稳坐 更好,何苦冒此风险?出了状况,岂不是后悔莫及?”</p>

 以往在平安之时,若是李瑜主动去侦察,曹操很少干涉,毕竟他的勇力超群且足智多谋,应对难题或许能化解危机。</p>

 但此刻形势严峻不同,强敌近在咫尺,外乱丛生,且李瑜举足轻重,他担忧有心人针对李瑜,让他轻易出阵,无疑置之死地而后生。</p>

 他恳切劝导:“三郎,勿忘前车之鉴。</p>

 当初在刺杀事件后,袁绍视你为心头大患。</p>

 如今你孤身外出,无异于入虎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