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我们无从抵挡啊(第2页)

 从前沿传来的情报显示,颜良溃败是由于城池被神秘强器击破,来不及弥补。

 于是刘备决定,在内外两层城墙之间修建一道环形城楼——瓮城,一旦外部防线受损,也能借助内城继续抵挡。

 只要熬过第一波攻击,他们就有修复外墙的时间,转守为攻,形成互为屏障的战略。

 思考完毕,刘备立即告诉简雍与孙乾:“战术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灵活应对,但现在最紧迫的是强化壁垒!立刻在现有的城墙上增建一道约五十米左右的城墙,哪怕土质的也能行,确保我们依然维持高点防御,避免立刻被攻破。”

 就这样,他们紧锣密鼓开始加固防线。

 尽管危机重重,但刘备相信凭借他们的策略调整和坚决的执行力,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

 “我马上派人修复!”

 简雍回应。

 看着简雍离去,刘备陷入深思:既然李瑜能研发出这样出色的装备,为何他们不可以借鉴或仿造呢?徐州有许多卓越的工匠,如果能找到设计图纸并加以仿制,岂非一劳永逸?

 即便短时间内生产不足,这些强力武器也能在对阵李瑜的过程中发挥重大辅助作用。

 想要复制,则需要弄清李瑜的具体制造方法,这就得有人负责刺探情报,而这恰恰糜竺是刘备的理想人选。

 作为商人且名声不太显赫,他更适合从事这样的任务。

 李瑜连忙请来了糜竺,谨慎地指示:“子忡,麻烦你去趟兖州。

 我最近有新式攻城器械,威力惊人,我们需要找到复制的方法。

 请调查情报,最好是能得到图纸,让我们尽早开始制作。”

 对于刘备交付的重要使命,糜竺意识到了紧迫性:“主公安心,我一定把设计图弄到手!”

 打发走了糜竺后,刘备派出更多斥候监控曹操的动静,务必要在敌军发动攻击前搜集情报,免得自己处于被动。

 此刻,曹操已经稳固控制河北,包括豫州、冀州及半个青州都落入其掌控,统率近百万军队,在长江以北无出其右。

 曹操召开会议,激动地说道:“众位,袁绍虽降,袁氏根基仍在河北,盘根错节。

 忠诚于他们的世家豪门处理起来不易啊!近阶段我们将集中精力内控河北。”

 深知袁绍余威犹在,很多人还心系其世家声望,曹操明白,当下最急的是消除袁氏的影响。”

 长江以北无人再能抵挡,先巩固袁氏的力量,再挥军南下,即可一统全国。”

 荀彧、程昱等人被曹操视为核心依赖,冀州的整顿自然需要他们先行一步。”

 主公开口,我等即刻行动,争取尽快拿下河北。”

 曹操含笑布置了具体任务后,便让其他人着手执行,只将李瑜留在身边,预备商议接下来的战略。

 表面看来,袁绍归顺后,长江以北的胜券在握,然而刘备、吕布、张邈马腾等人都并非易与之辈,曹操若不想落入险境,就必须迅速稳住局面。

 第383章 怎么肃清北方”

 “114

 现在曹操关心的,就是要如何清扫长江北岸,逐一消灭这些家伙,真正统霸江北地区。

 曹操向李瑜发问:“三郎,长江以北尚有大量敌人盘踞,如何一个不漏地扫清它们呢?”

 面对绝对优势,但他们分散的敌军势力可能会让步步推进变得棘手。”

 万一群起抵抗,那对于我们将是一大难题啊!”

 李瑜在听曹操的问题后,微微一笑。

 在此之前,他已经对这个问题深思熟虑过了,此刻有了对策。

 李瑜笑道:“吕布之流,其实不足惧,他们的实力太过弱小,只能算是些地方割据者。

 不过因为分散,应对可能会稍微麻烦一些。”

 “不过这些人贪于厚禄和私利,可以用恩威并施的策略。

 一方面,我们争取拉拢,保证投降者安全;另一方面,必要时施加压力逼其就范。

 我想吕布、张邈之流会明智地选择投降。”

 在听了李瑜的话后,曹操沉默了一会儿,同意李瑜的道理,既然袁绍都选择降服,其他人更不可能超越,投降顺乎情理。

 曹操道:“好,这件大事就交给你办,三郎。”

 李瑜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径直朝吕布在桓台的位置走去。

 选择吕布作为突破口的理由显而易见,吕布本身就是墙头草,容易受 的势利小人。

 李瑜认为提供足够的利益,就能使吕布考虑投降。

 因此,带上黄金白银财宝,他离开了许昌直奔桓台。

 刚到桓台城下,没进城时,他就发现了吕布正在整队集结。

 李瑜皱眉:现在曹操拥有一百万雄兵,即使吕布疯了,也不可能主动攻击。

 那他集结大军又是什么目的?不会想逃跑吧?

 李瑜清楚吕布实力非凡,武力与智谋均属一流,一旦让他脱逃,或直趋江南,那就难缠了。

 必须拦截住他,不让其和南方势力合并,否则曹操要渡长江必将成为艰巨挑战。

 想到这里,李瑜催马疾行,快速赶到吕布军队前方,大声喊道:

 “温侯!”

 “温侯!”

 李瑜身形与吕布一般魁梧,战功赫赫,声望颇隆。

 因此,即使在他队伍中的人也认得李瑜,赶紧上报了他的出现。

 闻言,吕布面色大变,心想之前暗中策划失败,现在若撤退,李瑜是否会拦在前方呢?急忙问道:“李瑜带了多少人?我们只看见他自己,似乎还有侍卫跟随,拉着几辆大车。”

 听到这些情报,吕布疑惑不解:李瑜若是找他报复,不可能孤身犯险。

 莫非是为了留他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