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杨家小课堂(第2页)

 除了算学,杨正山也会教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记账、经济、管理等等比较实用的东西。

 不过为了不显得自己特立独行,有些东西他都是挑着讲的,有些话他说的也比较隐晦。

 没有完整的课程,他想到哪就讲到哪。

 有时候还会带杨明诚他们去县城观察研究,从酒肆到茶馆、布庄、粮铺,甚至连路边小摊,大户人家,县衙等他都没有放过。

 观察别人的衣食住行,研究各家店铺的生意往来。

 杨正山还特意从陆昭琦手中借来了县衙的一些不重要的卷宗,供杨明诚他们阅读研究。

 这个过程不只是杨明诚他们学习的过程,也是杨正山学习的过程。

 而杨明诚等人的学习进度也是不同的,如杨明诚三兄弟,他们本来就识字,可以直接传授一些简单的知识,而像王氏、李氏妯娌两人,她们只能从认字开始。

 随杨正山去县城观察研究,主要是杨明诚三兄弟和林展。

 一开始,杨正山亲自带着他们观察研究,但几次之后,杨正山就任由他们自己单独去了。

 一个月下来,四人都有了很大的长进。

 这天,从县城回杨家村的路上,杨正山坐在牛车上,看着旁边的兄弟三人和林展。

 “来,说说你们今天的感悟!”

 “老大伱先来!”

 坐在前面赶车的杨明诚连忙说道:“爹,我发现做生意的话当数布庄最好!”

 “为什么?”杨正山问道。

 “之前我有观察其他的店铺,如酒楼,县城有两家酒楼,但平日里的客人都不多,或许是因为天冷的缘故,总之客人少的可怜。”

 “粮铺的客人不少,但粮价比较平稳,利润比较低。”

 “药铺医馆的利润很高,而且这段时间患者格外的多,但是药铺医馆的生意跟坐馆大夫的医术有很大的关系,不适合我们经营。”

 “最后就是布庄,天气越冷,布庄的生意反而越好,百姓们都需要棉衣,都需要从布庄购买棉布和棉花。”

 杨明诚徐徐说着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时不时还回头看看杨正山的神色。

 杨正山满意的点点头,说道:“你的观察没有错,但是你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安宁县不产棉花,布庄的布匹和棉花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这其中涉及的生意往来,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做的。”

 想在安宁县做生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别看安宁县穷苦,可那些店铺都是有背景的。

 特别是像布庄这样的产业,都不是安宁县本地人开的。

 “对于我们家来说布庄并不是合适的选择,相反利润比较低,但胜在稳定的粮铺却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那些粮铺背后都有大地主,大家族支撑,单凭我们家,也很难开办一家粮铺!”

 杨正山说道。

 这些他都有考虑过,不然他也不会去买地。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做生意来钱最快,可是没有底蕴,没有背景,想要做生意就是无稽之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