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生死逃亡(第2页)

 周瑜提议后,众人无更好对策,遂同意执行。</p>

 士兵们迅速砍伐木材,不少江东出身的士兵参与其中,他们在造船上有丰富经验。</p>

 众人合力,短时间内造出千余艘竹筏。</p>

 每筏可载二十多人,一次能帮助近十万士兵过江。</p>

 然而,高远的军队已杀到,正与外围部队激战。</p>

 此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断后掩护。</p>

 在生死攸关的关头,没有人甘愿轻易赴死,然而总需有人承担最后的重负。</p>

 \"主公。\"</p>

 曹操身旁,忠诚的将领夏侯渊挺身而出。</p>

 \"末将追随主公多年,承蒙厚爱,却未能为主公立下显赫战功。\"</p>

 \"因此,恳请主公赋予末将这次机会,末将愿留守断后,以保主公安然无恙。\"</p>

 \"只要主公能平安返回北方阵地,末将在九泉之下亦能安息。\" 夏侯渊言毕,曹操走近,两人双手紧握,无言胜有言。</p>

 \"妙才,真乃豪杰!\"</p>

 夏侯渊的壮志豪言赢得了赞赏,此刻,孙策的猛将太史慈也毅然站出。</p>

 \"将军,末将尚未杀得尽兴,故请求留下,与敌军再战一番。\"</p>

 \"况且,末将来自中原北地,不谙水性,不宜随您一同前往江东。\"</p>

 英雄相惜,孙策对太史慈的勇猛深感欣赏,视其为左右手。此刻情势危急,需有猛将断后,他深知太史慈的决绝,任何劝说都无法动摇其决心。于是,孙策仅以深深的拱手表示理解。</p>

 分别留下殿后部队后,众人纷纷登上竹筏,沿水路返回江东。夏侯渊与太史慈各率十万士兵,迎击追兵。</p>

 高空之上。</p>

 \"禀报楚王,前线斥候回报,十里外江畔发现大量竹筏。\"</p>

 \"全是敌军残部,正朝东南方向撤退。\"</p>

 高远闻言,仅示意斥候退下休息,未多言。他了解地形,料定曹操必弃陆路,取水道逃脱,早已命随行的李子雄在河道设伏。</p>

 尽管明知难以全歼曹操等人,但他要让曹操、孙策见识到他的威慑,也要让周瑜明白,他周公瑾并非天下最风流、最善用兵之人。</p>

 他对李子雄的指示再三强调,遇敌即刻痛杀,但不必深入追击。毕竟,双方已拼至极限,再追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