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坚持己见

 \"试问,这般小心翼翼的敌人只求自保,怎会轻易挑起战端?除非他们不再眷恋生命。\"

 郭子敬说完,高远在龙椅上微微一笑,昨日的会议上,法政、郭子敬等人还并不支持他的计划...

 然而,即使他们在那时口头上表示反对,当紧要关头来临,这两位依然会毫不犹豫地为他辩护,如同勇者挺身而出。

 这样的场景正是高远梦寐以求的,因为他虽身为天子,却非无所不能的神灵。

 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那些平日里对他言听计从的大臣们,维系着微妙的平衡,那脆弱的和谐尚未被打破。

 若双方关系恶化,他这个天子只怕将成为孤独的王者,届时,国将不国,君臣也将名存实亡。

 郭子敬发言后,仍有大臣欲表异议,但高远微微示意,随即清了清喉咙,对那些臣子们解释道:

 “诸位皆知,文官革新非易事,道路必崎岖,结果好坏未可知。但我恳请你们倾听我这次改革的构想。”

 接着,高远再次向他们阐述了昨日与法正、郭子敬等人的计划。

 说完后,他注意到一些大臣面色复杂。

 从他们的神色中可以看出,这些大臣并不抗拒高远的改革,毕竟,如他所言,这改革确有益处。

 但他们又不敢公然赞同,因高远提出的变革最终将惠及黎民百姓,而非他们这些官员。

 他们深知,变革的代价便是牺牲他们的利益。若无自身利害牵扯,这些自诩高尚的文官在国家大事前定会慷慨陈词,毕竟那样损失微乎其微,还能赢得美名,何乐而不为?

 然而,一旦触及自身利益,那些慷慨激昂之人便会沉寂下来。

 因此,这些大臣明白,文官改革将触及他们的利益,故他们的反应才会如此强烈。

 这时,一个苍老而洪亮的声音响起:

 “陛下,改革确有益,但能否稍作推迟?如今我朝新立,若急功近利,恐怕疗效适得其反。”

 说话之人,正是朝廷中的太师高仪,历仕后汉、刘备,直至今日的高远朝。

 高仪德高望重,话语权极重,朝廷人脉广泛,威信卓着,甚至在某些领域,他的影响力超越了高远。

 正因如此,高远封这位九旬老人为太师,他是当今唯一的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