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眉耷目 作品

第三十八章 杀人也可名扬士林

 刘周此刻头有点晕,脸色有些发红,很明显有些高血压的迹象。


 但他还是坚持着不倒,亲自又往漆碗中倒满了水,让那驿使润润嗓子,随后便请对方将所知道的前线战报大概跟他赶忙说一说。


 那驿使重重地咳嗦了两声,随后便当着一众豪公的面,犹如说书一样将前线的战事给大家伙详细的讲述起来……


 时间往小半年前回溯:


 卢植被刘宏任命为北中郎将,与被朝廷重新启用的夏育、臧旻抵达了雁门,同时召代郡、云中、定襄、上谷、渔阳、广阳、涿郡、右北平两州戍卒并各郡都尉及在职军官,整兵于代郡和上谷。


 刘俭身为涿郡兵曹佐史,自然也被推荐往前线效力。


 同时公孙瓒也因事先与太尉刘宽打了招呼,亦被迁往前阵任比千石的别部司马。


 经过了一番征调和任用,这次北上出塞的汉军阵营最终规模初显。


 任北中郎将,目前最为皇帝所信任的卢植假节三军,地位最高,但在北地军中的根基较弱。


 在北伐军中的势力最大的,属凉州系人,包括以董卓、夏育、田晏等皆在高位。


 虽然失去了最大的后台段颎,可一旦大汉朝有重要的军事行动,每每能被朝廷想起来的,还是这些凉州系的将官。


 没办法,凉州人再不入关东士族的法眼,但人家就是能打,一旦边疆有了大战事,大部分的经学名士还是只能干瞪眼,要是能拿经卷咒死鲜卑人,他们倒是没什么问题,问题经文目前还没发展出这个功能。


 ……


 卢植是尚书,也是当世大儒,且不论他的思想觉悟有多高,但在朝堂之上他终归还是一个朝臣,但凡是一个大汉的朝臣,那入仕之后心中就都具备一个最基本的政治素养,那就是弄清楚自己的派系。


 特别是对于清流名士而言,这个东西绝对是泾渭分明,谁也模糊不得。


 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的大儒导师,在朝中,他是清流名士的中流砥柱,如今在战场上,他也下意识的将自己划拨到了一个重要的阵营——幽州系军人。


 虽然大家的目地都是溃败鲜卑,但若是手下没有自己派系的心腹之人,这对于卢植来说也是一件颇为掣肘的事情。


 而在这种时刻,有众多门生故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卢某人在幽州官场也是有朋友的,同时我还有门生在军中!凉州系人再多也淹不死我!


 公孙瓒,刘备,刘俭,这都是我亲学生!


 说实话,这几个小儿在卢植的教学生涯中并不算什么稀奇货色,放眼大汉各郡高门,缑氏山跟卢植学经的人,这些年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这几个不论是家世还是方方面面都跟那些没法比。


 但偏巧,现在就需要他们几个出力了。


 在这个前提下,公孙瓒,刘备,刘俭等几人就被调往卢植军中。


 不管他们能力怎么样,终归是自己人,用着就顺手。


 不想,三人到了卢植军中之后,刘俭居然第一个主动向卢植请辞,言自己身负重罪,不适合留在中郎将身边,恐给中郎将惹上麻烦。


 卢植只是调他们来军中当备胎的,却没想到居然还会被拒绝。


 这不开玩笑吗?


 这个刘俭当年在他门下学经时,不过十二三岁,自己当时还真就没把这个孩子当回事。


 现在长大了,这翅膀好像也硬了!


 好,且听听他的理由。


 于是,卢植询问刘俭所犯何罪不适合待在中军。


 刘俭的回答是:杀人。


 杀人?你杀了几个?


 不多,就是和我兄弟们屠了人家一门。


 这一下子,卢植算是彻底对这个小徒弟另眼相待了。


 小崽子你是真厉害啊,老夫原先怎么看出你有这么大能耐。


 不应该啊,当年在缑氏山的时候,这小徒弟平日里都是沉默寡言的,没看出这竖子这么牲口呀!


 于是卢植仔细询问起来。


 跟我说说,为什么屠人家一门?


 刘俭随即开始叙述:


 前番见完董卓后,涿县五虎便前往河东解县,打听郑家人的情况,果不其然,关羽同乡所言的,皆为事实。


 郑家人确实是罔顾人命,以射猎活人为平日里的取乐之道。


 这样的人,只要还活一天,对其他的无辜之人而言,就是莫大的灾难!


 于是,重义的刘俭,伙同他四个小兄弟,寻了个机会,将作恶多端的郑家父子斩杀,郑家这次算是彻底无后了。


 正常情况下,杀完人后,走人就是了,可偏就关羽嗓门大,杀完人之后,非要站在门口嚷嚷一嗓子,以抒胸意。


 “告知乡邻们,杀人者,乃河东关长生是也!”


 凭这一嗓子,关长生的大名一下子响彻了整个解县。


 一千多年后施耐庵写武松血溅鸳鸯楼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参考了关长生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