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眉耷目 作品

第二百五十九章 颍川荀氏


 董卓疯了一样的不断的催促着相府发出召书,将那些经过郑泰选出的人召往京师,他甚至让李儒进宫鼓动天子,让天子配合相府一同发诏催促这些大儒名士。

 不论关东士人此刻心中是多么的厌恶董卓,但此刻这个凉州蛮子毕竟占据了大忠大义,“君权神授”的天子此刻站在董卓的一边,如此就间接的等同于董卓本人也是被神授的。

 名士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爱惜羽毛的,虽然进京辅佐董卓以士族的角度上来看,未免太低贱了自己,但现在违背董卓的话,就等同于违背朝廷和皇命,等同于在自己的清流身份上沾染了抗上不尊的污点。

 于是乎,蔡邕第一个妥协了。

 被刘宏流放的大儒蔡伯喈,第一个抵达了雒阳,接受了董卓的征召。

 蔡邕的到来,使董卓大喜过望,如此知名的人物受到了自己的征辟,这等于是给他招揽知名士族为己用的大计开了一个好头。

 身为被董卓招揽到雒阳的第一个天下名士,董卓对蔡邕的待遇可谓极其优厚,到了雒阳之后,立刻就将他任为御史。

 但在御史的位上还没等坐满一天,蔡邕又立刻被董卓任命为治书侍御史。

 随后是尚书、侍中,最终在第三日就任左中郎将,并被敕为高阳乡侯。

 三日之间,蔡邕屡屡升迁,数遍其职,此事一时间弄的雒阳内外皆闻,又逐渐向天下间传播。

 蔡邕一把年纪了,先前曾不容于宦官,亡命江海近十年,如今被董卓如此恩遇,一时间竟被传为佳话。

 而董卓和蔡邕之间的事情,也影响到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号称有“颍川八龙,慈明无双”的六龙先生,荀爽。

 荀氏乃是颍川诸族之中的大族,颍川士族门第数不胜数,彼此盘根错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以荀、陈、钟、郭几大士门。

 而颍川的士族除了权谋法治之外,最擅长的就是彼此勾结为党,地方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完全已经能够把持一郡运作。

 虽然大汉朝的士族群体,彼此之间不是门生就是故吏,不是并称就是朋友,虽然这种情况很普遍,但在汝颍之地却最为严重,汝颍诸族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势——相互抬高自己的同时却又集体压制别人。

 故而,在天下士族之中,汝颍之地的士人彼此吹捧的最凶,这个名头那个名头的也最多,什么八龙、王佐、机变、璞玉等……后来汝南人许劭干脆弄出月旦评,汝颍诸族借月旦评养望,对天下士人进行褒贬,在为汝颍本地士族扩充名望的同时,还掌控了士族中的舆论风向。

 说句夸张点的话,只要汝颍之士想,就是一头猪上了月旦评,也能被评论成半个名士雅流。

 若是操持月旦评的人不想,不论这个人多么有才华,也可以将他打入谷底,令其数年内不能翻身。

 这就是舆论的力量。

 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的月旦评,终归不过是汝颍中人结党营私的表现。

 董卓幼年之时曾在颍川待过,对汝颍之地的名士做派有一定的了解,颍川的“风土人情”也给幼年时期的董卓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好印象。

 所以,在这一次强征名士入朝的举动之中,董卓重点瞄准的就是两个人,而这两个人,分别是两大乡党的代表,一个就是南阳的何颙,而另外一个就是颍川的荀爽。

 论及党同伐异,同气连枝,放眼天下,何地之人能及南阳?何地之人又能及汝南、颍川?

 如果连这两处要地的士族群体都能被渗透,那这天下间的其他州郡,就都不在话下了!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

 董卓想要拉拢的何颙,表面上倒是听话,但事实上,他却是当年袁绍奔走之友之中的一个。

 至于颍川八龙之一的荀爽……

 那更不是以董卓的身份就能玩的转了。

 ……

 ……

 荀爽是一个古板的人,他博通群经,一生对经学多有著述。

 不过他虽然为人古板,但治学却不守旧,他的祖辈治今文,但其本人却对于古文经学情有独钟,特别是古文经之中的费氏《易》学,已经成为了荀爽的主研经文,他以十言之教立说,走的是和郑玄差不多的学术论方向。

 荀爽前些年一直隐居于江海,后迁居于汉滨,直到近年来年纪大了,才回到了颍川老宅,本以为这一辈子不会再有什么波澜了,但哪曾想到,自打党锢解除之后,从大将军何进,到如今的董卓,征辟的信是一件接着一件的被递送到他的面前,搞的荀爽头都大了。

 先前的荀爽,对于这些征辟,尚成沉着应对,但是如今对于董卓,他发现他好像不能再推却了。

 董卓的征辟不断,几乎每隔几日就会有人送信来征,对于荀爽的回信,那些使者也都是爱搭不惜理的,接了他的手书就返回,但下一次还是按时按点的来荀爽家来送征辟之书。

 荀爽心中明白了,董卓现在,这是有点在强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