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捞鱼 作品

第12章 棋子


  唐西假设了无数种可能性,但不论是何种可能的结果,他都是“死路”一条。

  安西一党的报复,并不是他一个有名无实的魏国公可以承受的。

  那么,不去牵涉安西王?

  恐怕仪天圣人不会同意,同样是死路。

  什么恩人之子,赐婚金枝公主,那都是流于表面,做给人看的。

  唐西并不认为当今圣人真的把他当作“恩人”看待,要赏要罚,还不是她一句话的事?

  关键在于唐西是否听话。

  最好的结果就是,安西王被废黜夺了兵权,被投闲置散,偏安一隅,以待养老。

  而仪天圣人善心大发,力保这“污蔑”朝廷重臣的罪魁祸首---唐西,不死。

  至此相安无事,大周还是她仪天的大周,唐西还是他的屠户之子,皆大欢喜。

  只是,仪天一旦削藩成功,野心就会至此得到满足?

  纵观仪天登基二十载,她大肆举用外戚,诛杀前朝官员,排除异己,提携拥立一党。

  而朝中十余节度使,掌兵在外,位高权重,大多是沿袭前朝的任用,并非仪天一手赐立。

  非我所出,其心必异!

  仪天疑心何其深重,怎会容忍“非我族类”,兵权旁落?

  豪不夸张地说,仪天早有削藩之意,而且意不在一个,是整个大周的所有节度使、藩王,破而后立。

  安西王,只是一个开始。

  只不过,话又说回来,各方节度使加起来,掌兵超过百万,不容小觑。

  朝堂削藩,为求自保,必然促使他们相互勾连起来反抗,届时朝野必定动荡。

  仪天即便野心勃勃,也得好生掂量。

  纵然朝堂有一力镇压的实力,废黜一众节度使、藩王,但身居此位者,哪个不是功高卓著之辈?

  仪天贸然削藩,诛杀功臣,肯定会引来后世骂名。

  她自诩千古女帝,注重清名,不肯染此污名,这才隐忍至今。

  她自己不想做的事,不代表不会去做。

  换个人去做,使污名旁落,岂非最好?

  数月前,宫中传言,仪天六十大寿以后,便会设立储君,并禅让,退居二线,称上皇帝。

  而这位储君人选,便是晋王之女,金枝公主。

  唐西的未婚妻。

  此时,仪天在任内,迫使唐西将晋妃中毒一案牵涉到安西王,制造削藩的理由,埋下祸根。

  日后,新帝登基,安西王一党和一众节度使的怒火,便会撒到新朝身上。

  唐西与金枝公主成婚后,顺理成章,夫凭妻贵,成了“二圣”之一。

  自然要面对削藩造成的动荡局面,有安西王的例子在先,削藩波及整个大唐,十余节度使必然是串联起来反对朝廷,甚至会燃起战火。

  诸王之乱,犹有先例。玄宗在位时的安史之乱,便是“先贤”。

  那一场动乱,持续幽幽数载,几乎颠覆了大周的国祚,使大厦将倾。

  而且,仪天退居上皇,难道就会甘心交出权柄?

  恐怕是以“二圣”为傀儡,自身仍是把持朝政,做那“垂帘”幕后之人。

  所以说,削藩,不外乎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节度使割据,朝廷出兵讨伐,并成功平叛。但“二圣”初登大宝,仁德沦丧,肆意诛杀有功之臣,致使国祚动摇,德不配位。

  仪天上皇,秉承天意,只需暗自操控朝臣非议,便可再次复辟,重登大位。

  死贫僧,不死贫道,仪天渔翁得利。

  既是成功削藩,又不落骂名。

  第二种,朝廷战败,节度使兵围长安。仪天上皇,以逆乱之名废帝,安抚各方,复出重整旗鼓,招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