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捞鱼 作品

第114章 裴三刀之死,裴一命之生


  仪天这样的回答,带有太多的可能性。

  并不觉得是晋王所为?

  这话明显带着很大的主观判断,可以说是仪天从“人格”上相信李天贤不会做此泯灭良心之事,也可以说成以目前她所掌握的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李天贤就是凶手。

  而李天贤并不能完全摆脱是凶手的嫌疑。

  从根本上去剖析唐家被灭门,凶手行凶的最终动机,不外乎是唐家人救了仪天一命,阻断了凶手潜在的计划,惹来记恨,而被出手杀人泄愤。

  那么谁想要仪天死,仪天死后谁的得利最大,便是谁的嫌疑最重。

  仪天掌权至今,除去李潇潇之外,并未立过储君。

  当年她若死了,朝臣们推举新帝,最大可能便是从七大皇子中选人。立嫡立长,李天贤被选中的几率最大,他确实有刺杀的动机。

  但同时,李天贤却也是第一个支持仪天登基的皇子,并声称放弃皇位的继承权,这样的表现又冲淡了他行凶作案的嫌疑。

  由此,仪天不认为他是杀害唐家泄愤的凶手,也是在理。

  裴三刀默认,当初长安西郊对仪天的刺杀,乃是出自于李天贤的授意。

  这一点事实,裴三刀没必要撒谎,至少不会对唐西撒谎。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李天贤确实对仪天产生过弑母之心。

  他的理由动机是什么?

  在唐西想来,只有两个可能性。

  其一,李天贤当年支持仪天上位,不过是表面示弱,实际上对皇位从来都是报着必争之心,甚至为此不惜弑母。

  其二,他本无争权夺利之心,只是出自于保护李潇潇的初衷。

  仪天早就放出“风声”,要传位于李潇潇。但仪天一日未死,真正的大权就不会落入李潇潇这位新君手中,仪天禅让,只是为了要拿李潇潇当作傀儡,来避免她实行削藩、诛杀功臣的骂名。

  不出所料的话,一旦李潇潇在位期间,平定了西域,完成了天下削藩的大计,甚至是征讨北突厥、吞并吐蕃之后,仪天肯定会再次站出来掌权。

  诛杀各路节度使、藩王,兴兵黩武,大举入侵外邦,至生灵涂炭,这些“罪责”只会落在李潇潇的身上,仪天可以借此为由头,再次复辟掌权。

  李天贤并非酒囊饭袋,他可能早就得知仪天的削藩计划,乃至于横扫天下的野心,不忍自己的独女沦为傀儡,身负骂名,这才铤而走险,暗中指使裴三刀刺杀。

  换言之,即便是李天贤有弑母的行为和动机,也不能完全笃定他与当年的灭门案有关。毕竟,唐府灭门之时,李潇潇还在襁褓,也还未被暗中指定为“傀儡”。

  而李天承,得知自己的哥哥“弑母”,却对仪天隐瞒了事实的真相,反而告知于唐西,其居心何在?

  是要向唐西说明李天贤有谋反之心,间接佐证他与当面的灭门案有关,而后引导唐西与之为敌,李天承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真是如此,那李天承也势必逃不过有一争帝位之心,当然也就有了当年屠杀唐门满门的嫌疑。

  而这位在玄德殿中表现出异样的明王,李天策,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皇帝对李天贤的“否认”,却是将疑点分摊到了其他人的身上,令唐西无法断定元凶。

  即便是他心中有了“确定”的嫌疑对象,也仍需真凭实据,而当年负责行凶的安西军,便成了关键。

  安西世子刘野自称当年是安西军负责出手,这个消息必然是从刘琨山口中得知,刘琨山大概率是了解真相的第一人。

  也就是说,抓住刘琨山,便能准确指出凶手。

  向皇帝询问,唐西大概率知道她会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而事实上他最希望仪天回答的问题,不是谁是凶手,而是若是确定了谁是凶手,仪天会不会阻挡他复仇。

  但结果不出预料,即便唐西不给仪天选择,只问给不给复仇,她也会拒绝回答。

  不过,这也正好证实了一点,凶手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七大皇子中的一个。若是其他人,仪天根本不必要避重就轻,含糊其辞的回答,甚至早就为唐家复仇。

  而皇帝的回答,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明面上却也不能表现出不满,唐西便道:“谢陛下解惑,臣下感激不尽。臣,另有一事禀告。”

  仪天轻笑:“说吧!”

  她似乎能猜到了什么,但仍是要唐西自己说出。

  唐西躬身,道:“裴三刀已死,玄德殿上被臣下一刀穿心,百官皆可为证。”

  仪天却是冷眼盯着他,那样子显然有些质疑,道:“当真?侧圣当众杀之,未曾有仵作验尸,何以为证?且,很多人的样貌可以长得很像,不是吗?”

  唐西却未有一丝心虚的感觉,笃定的语气道:“宫中尸魈之蛊横行,死伤之人都有可能感染,最好的办法便是焚尸,以免尸蛊外泄。但若陛下想验尸,倒也不是不行。”

  仪天沉默了片刻,只是静静地看着唐西,欲眼望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