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剪头剃发

“传文,你也过来了,这次出去还顺利吧?”

 

几个人聊着的时候,朱开山和朱魏氏看到朱传文过来,也聚了过来。

 

不是朱传文要等两个人找自己。

 

是相比于隐藏在人群之中的两个人,朱传文要显眼太多。

 

“爹,娘,一切挺顺利的。”

 

朱传文点了点头,朱开山想过塌实的日子,朱传文也就尽量不拿外面事影响朱开山。

 

再一个这是在外面,人多耳杂的也不适合说这些事情。

 

“朱团长,你们坐下说。”

 

这次的戏班到元宝镇表演主要是宣传,所以选择的舞台是在镇上空旷处临时搭建的木台。

 

不是剧院的结果,就是没有完整的配套。

 

票友要听戏当然都是站着看戏,没有什么vip位置。

 

当然了朱传文还是不一样,有人会巴结朱传文,看到朱传文过来,立马就给在前排准备了座椅茶点。

 

“现在都讲民主了,就不用来这一套了。我和大伙一样,站后面看就行了。”

 

朱传文个人虽然主打的是一个遵纪守法,但是因为其他武装名声太差。

 

兵和匪一直都还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朱传文地位靠着“同行”们的衬托,也成为了一方土霸王。

 

镇上的上层还好,下层和中层见到了朱传文,都是既敬又怕。

 

朱传文想的和群众打成一片,因为百姓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根本做不到。

 

“没有朱团长,就没有咱元宝镇的太平日子。为了咱们元宝镇朱团长也多有奔波,刚回来多休息一点也是应该的。

 

你看着桌椅搬都搬过来了,朱团长您跟家人安心的坐着就是了。”

 

一旁店铺的掌柜,谄媚的对着朱传文说道。

 

“不了,我们在这里看就很好。”朱传文回道。

 

好不容易新思想开始传播,朱传文当然不愿意当面就开始搞特权,开历史的倒车。

 

“算了,咱不看了,回府去吧。”

 

看到朱传文为难,朱开山做主说道。

 

“行,你们想看的话,过两天我把人请到家里唱去。”

 

如果不是这些戏班,这段时间要帮着宣传民主。

 

长期把人请到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爹,娘,也到镇上来了,怎么也不通知我一声?”

 

几个人回到镇子朱家大宅,没多长时间,传杰也寻了回来。

 

传杰当然不是一个人回的朱家,韩秀儿整天跟在传武的后面。

 

玉书也是整天跟在传杰的后面。

 

“你在柜上事情多,我们就没想打扰你。”

 

朱魏氏对着传杰解释道。

 

夏老爷子作为朱传文的天使投资人,虽然已经不在,年纪大了去了。

 

但是对朱传文的投资不会白投,遗泽都惠及到了夏元璋的身上。

 

朱传文的地盘扩张到哪里,夏家的春和盛就可以拓展到哪里。

 

本来已经可以出师的传杰,因为夏家生意越做越大,也就一直留在了夏家帮忙。

 

不忘本是一方面,夏家跟朱家合作的更紧密是一方面,惦记人家姑娘也是一方面。

 

“大叔,大婶,听说你们到镇上来了。我爹娘请你们有时间到家里喝茶。”

 

玉书跟着传杰后面说道。

 

传杰跟玉书这么多年,还是这么形影不离。

 

这俩的事,已经不只是什么心照不宣,是一件定死的事。

 

也就传武作为老二,尴在中间,才耽搁了一些三媒六聘的进程。

 

要不然传杰和玉书的婚事,已经应该进行好几步。

 

“玉书,你先替我们谢谢你们爹娘了,我们晚一点再过去。”

 

朱开山作为一家之主回道。

 

夏元璋找朱开山倒不至于有什么事情,单纯是喝喝茶交流一下,熟络一下感情。

 

“好嘞,等我回去了跟他们说。”

 

玉书笑了笑应了下来,但是没有准备立马回家。

 

留在了朱家,跟着老朱家的人一起聊天。

 

秀儿和玉书加入老朱家的家庭聊天之中,可以说一点都不突兀。

 

现在两个人还没有嫁到朱家,秀儿和玉书都还没那么多其他心思。

 

和鲜儿聚在一起,聊起来还是挺和谐的。

 

“行了,你们去玩吧,不用一直陪着我们。”

 

又简单的聊了一下之后,朱开山就把除了朱传文之外的其他都给打发了出去。

 

“传文,你这次出来都没有跟清兵交战吧?”朱开山没等朱传武回答,就自己叹气起来:“才过上几年的安生日子,这世道就又乱了起来。”

 

可能是闹义和团被伤的太深,朱开山变的特别厌恶战乱。

 

“没有交战,满清官员也知道自己走到了末路,卷铺盖逃命都来不及,哪里有什么抵抗之心。爹娘你们放心,有我我们民团在,其他地方不好说,咱们这块地方暂时还乱不起来。”

 

朱传文理解朱开山想过安生日子的心思,为了安慰拍胸脯道。

 

虽然满清灭亡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政权更替的过程,对于百姓来说从来没有那么友好。

 

“遇上了人祸就免不了天灾,老天也看不下去了,开春到现在也一直没有下雨,遇上了人祸,又赶上天灾,今年的日子就难过了。”

 

朱开山继续叹气,心情可以说不怎么美丽。

 

也不能说是天灾人祸容易一起爆发。

 

主要是先有了天灾,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才容易跟着发生人祸。

 

担心完了外部之后,朱开山又担心起了老朱家的那些田。

 

如果不是惦记老朱家的那么些庄稼,知道满清灭亡,朱开山本是应该很开心的。

 

起码一直惦记的通缉令,不再是问题。

 

“爹,关外这边不是咱们山东,没那么容易连年干旱。就是一时的天时不好,也就偶尔的一年,有那些水塘撑一撑也过的去,不至于跟前些年咱们老家一样。”

 

这不是朱传文安慰朱开山。

 

关外因为地理纬度,森林覆盖率,水系密布的原因,没有那么容易出现旱情,是有依据的事实。

 

所以关内一有灾情,人口就往关外迁徙,确实是跟智慧的做法。

 

关外确实很难会没有饭吃。

 

朱传文知道放牛沟会经历干旱,不可能不做一点防御措施。

 

趁着地势,修两个水塘储备一些水,不是啥难以做到的事。

 

“文他爹,你也别一直担心这个,忧心那个的了,咱们家日子现在已经过的很好了。当初离开山东的时候,我再怎么想,也没想到咱们家能过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