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文 作品

第两百零一章 扫兴的人

 李承乾将金砖重新放回了箱子中,招手叫来正巧从中书省门前走过的两个侍卫,吩咐道:“将这两个箱子送到礼部,这是高昌王子进献的。”

 “喏。”

 两侍卫一人抱着一个箱子离开中书省。

 许敬宗垂手站在一旁,目光观察着殿下的神情,如果殿下真的对这些金子动心,未免也太小看太子。

 只不过这些金子能够为社稷发挥更好的作用而已,金子也不是太子自己所用的。

 箱子一旦送入礼部之后,便会登册在案了。

 很快许敬宗眼神恢复如常,低声道:“郭寺卿他近来让人去了一趟辽东。”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是吗?”

 “嗯,是啊……郭寺卿说辽东的黑土很适合种粮食,还有很多矿藏。”

 李承乾道:“嗯,辽东一直都很好。”

 许敬宗躬身作揖道:“臣就先告退了。”

 李承乾转身拿起一旁的卷宗翻看着,道:“与孤一起去钓鱼如何?”

 “臣不善钓鱼,京兆府还有要事。”

 说出这番话时,许敬宗根本没有过脑子,就拒绝了,算是下意识地回话。

 李承乾点头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他的脚步声越来越远,确认他没有回来,看来没打算回来说他反悔。

 再一想,李承乾觉得他要是反悔了,他就不是许敬宗了。

 皇城中来往的官吏开始多了起来,这也说明距离开朝也不远了。

 许圉师带着一堆卷宗而来,他看到独自坐在中书省内的太子连忙行礼道:“太子殿下。”

 李承乾稍稍抬眼,还在看着工部的奏疏,点头道:“放一边吧。”

 许圉师放下卷宗之后,又道:“殿下,臣告退。”

 科举之后,现在的许圉师也进入了秘书监任职,按照吏部的安排来年开朝他就是秘书监少监。

 中书省内又剩下了自己一个人,李承乾拿过刚带来的奏疏,一份份仔细看着,大体上都是一些工作上的疑难杂事,譬如说兵部与卫府之间一直以来的矛盾,还有刑部与大理寺之间的问题。

 这些问题倒也就罢了,都是朝中长年以来的旧矛盾,属于职权范围上的归属问题。

 除却这些,李承乾看到了有人对洛阳的治水方式提出了意见,相关的指点意见还不少。

 甚至有人说征发徭役竟然要用钱,吴王殿下在洛阳治水只要征伐徭役就可以了,何必花钱。

 李承乾很想抽这种人的巴掌。

 而后,又从一旁抽出一张纸,将这些奏章的名字全部记下来,并且所在官职也全部备注好,好好记下来。

 做完这些之后放在自己的桌上。

 太子殿下离开了中书省,临近休沐的最后两天。

 就有人偶尔来中书省走动,今年开朝之后有很多工作要办,就有人看到了太子桌上的一份名册,每一个名字之后都记录着官职,并且还有递交的奏疏内容。

 “太子殿下记这些做什么?”褚遂良好奇问道。

 名册就这么敞开地放在太子的位置上,好似太子随时就要回来看看。

 于志宁忙着准备今年的账册,也看了一眼,道:“在意这些做什么,说不定明天殿下就会带走。”

 之后又有几个文吏在中书省走动。

 朝中皆知,朝中休沐期间太子殿下还在监理朝中,主持洛阳治水的各种钱粮调度。

 而这一次有人在治水的奏章上,说了这些话,不免会让人多想,而且太子殿下还将话语记了下来,记录了名字与官职。

 有人说太子殿下如当今陛下那样会广开言路,纳谏言,这才会将这些话语记下来。

 可李承乾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只是想要记下来,看看这些言官接下来还会不会有相关的言论。

 今天,李承乾来到了舅爷家中。

 一碗茶水放在眼前,高士廉道:“怎么?心情不好?”

 “嗯,近来烦心事较多。”

 “你还是牵挂洛阳的事?”

 “有人对孙儿说洛阳的治水应该征发徭役。”

 高士廉笑着道:“你可知当初汉武帝为了北征匈奴人,征了多少徭役?”

 李承乾神色狐疑地喝下一口茶水。

 高士廉接着道:“当初汉武帝征讨匈奴每一个士卒与骑兵,都会安排三五个徭役,五万大军需要多少的徭役负担辎重,粮草?”

 “孙儿知道,所以北征之后,人口锐减,有人说汉武穷兵黩武,至今都有人为之警惕,更有人说汉武帝功盖千秋社稷。”

 高士廉摇头道:“后人的话语不用在意。”

 李承乾搁下手中的茶碗,伺候在一旁的高林又笑呵呵地续上茶水,“有人说这一次孙儿不征发徭役是不对的。”

 “皇帝征发徭役的事历来有之,没什么不能说的。”

 李承乾道:“孙儿明白舅爷的意思了,就像是汉武帝征发大量的徭役,终究还是在皇帝的意志下赢得了战争,他人的言语不能威胁孙儿的行为,孙儿大可以不理会他们。”

 “与你谈话,总是能比辅机他们畅快。”

 “舅爷说笑了,孙儿还有很多需要与舅爷讨教。”

 高士廉站起身,从屋内的桌案上拿出一封书信,他低声道:“这是太原送来的书信。”

 李承乾接过舅爷的书信,还未打开看,却听舅爷又道:“洛阳不比关中,洛阳的地界上有不少的人家的亲眷在中原各地,这一次洛阳死了太多人,有很多农户只是与洛阳的亲眷有关系,有些人就遭受了门阀的刁难。”

 看着书信上的内容,李承乾沉默不言。

 高士廉低声道:“就像温彦博说过的,有些人翻身之后就会想着兼并土地,为后世子孙谋求福祉,这是绵延千百年来的规矩了,以至于如果一个人身居高位之后,不想着用手中的权力与银钱不去兼土地,他就会被冠上不孝子孙的名头。”

 “这世上被兼并的土地又何止洛阳一处,温彦博虽说是个老迈的人,也是个守旧人,他还是能够从中帮助殿下思量局势的,老夫虽不在朝中任职了,可在外面的门生旧故不少,他们也会给老夫送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