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2 作品

第四百四十七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二更)(第2页)


明代一向重文轻武,武生、武举的社会地位根本不能与文科的秀才、举人们相比。



而且武举通过会试后也只是酌情授予武职,不给进士的名分。

在天下刀兵纷纷,急需军事人才的情况下,崇祯觉得这个武选的制度也该改一改。

崇祯四年武举会试,武场考试中能挥动百斤大刀的只有徐彦琦和王来聘两个人,但发榜时徐彦琦却因为文场考试成绩不佳而没有中选。

崇祯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大为恼火,天下军情急迫,正是需要将才的时候,而主试者却还是固执于重文轻武的旧规,选拔武士居然也以文章为主。

两个狗东西!

他把主考的两位詹事府词臣杨世芳、刘必达逮捕严办,送进大牢好好反思,同时下令重新举行会试。

这一次的做法以后成为定例,武会试以刀马骑射的武艺为主,文辞为辅。

为了提高武科的地位,崇祯还决定从今年起,武会试之后增加殿试。

同文科一样授予中试者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另一个能耍大刀的王来聘于是成为明朝的第一位武状元,当即被授予副将职衔(在武职中仅次于总兵官)。

即便能耍得大刀,射得好箭,也未必就真是将才,何况武场的考试积弊多年,管理松弛,从来等同儿戏,耍刀射箭的武艺也不见得是真的。

纵然崇祯下令重新举行,但武选会试搞得乌烟瘴气。

第二场考步射,正赶上刮起了大风,射中的极少,监试官就提请只要中一箭的都算合格。

考骑射的场面更加令人吃惊,许多人都是让仆人牵着马跑到靶子前面,用手把箭插在靶子上。

如此武艺怎么能对敌作战呢?

不重要,只要考试过了就行。

崇祯年间偶有一两个能打仗的将领,大多是行伍部卒出身,很少有武举、武进士起家的。

这一番武试革新,同样毫无成效可言。

但崇祯自己觉得此举颇有成效,因为他认为这波人都是真刀真枪的考出来的。

所以要把这些人都送上战场,并且十分期待他们在战场上的亮眼表现。

届时他就等着这批武进士捷报传到京城。

在用人的风格上,崇祯确实有些不拘一格的特点。

而且一直在探索着通过科举、词林、科道以外的非常规途径网罗人才。

他一直尝试着文才武才并重、科第保举并重、朝官外官并重等一套新的用人办法。

从明朝选官用人制度的弊端来看,他的这个思路还是很正确的。

但他本人实际上根本就缺乏统筹安排,进行制度改革的能力,而且又自以为是!

从来没有组织得力班子作过周密的筹划,只是凭着一时的激动随意降旨。

对各种破格使用的人才,他又很少认真进行过周密考查,更谈不上长期培养。

而一旦印象改变,罢免的时候也极轻易。

因而崇祯用人极多,用人途径极广,真正有用的人才却没有几个。

杨鹤便是如此上位到罢官的,而西北杀人魔王洪承畴也是这样上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