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2 作品

第八百五十六章朕怎么可能有错呢?(1.2w)(第2页)

对于继承大位数年以来国事日益糜烂的形势,他一直认为主要是朝臣负国造成的。

反观他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则是兢兢业业,朝干夕惕,精明干练,洞察一切,是本朝和历史上少有的英明之君!

据说男人成长起来,大概是在三个时期。

第一个便是少年时期,以为全天下全世界都会围着自己转。

而崇祯十几岁当了皇帝之后,心里自然是这样认为的!

全天下就该围着他转。

而且朕就是大明的中兴之主!

此等想法与林丹汗身为蒙古大汗旁人都要高看一眼的思维颇为契合。

他们二人被誉为明末卧龙凤雏,不无道理。

不得不提一嘴,皇太极的运气未免有些过于好了,对手太菜,以至于他稍微显得英明神武一二,就能吊打他们。

关键是这二人在心中是不愿意帮助敌人的,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屡屡“助敌为乐,且不要回报”,当真是最佳第六人!

这种君主,比敌方势力小心翼翼培养的谍子,发挥的作用还要大。

因此,不论是表面上还是在内心深处,崇祯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从来没有进行过自我批评。

而下诏罪己却是要通过最公开最隆重的方式,向天下全体臣民表示朕错了!

这让后金东夷怎么看朕?

这让蒙古北虏怎么想朕?

这不就是让那帮流寇看朕的笑话吗?

还有小弟朝鲜,见朕下了罪己诏,他们会不会继续往后金靠近,觉得朕不行了?

天下的百姓会如何看朕?

这对于妄自尊大惯了的崇祯,心理上是很难承受要下罪己诏的。

无异于他要当着全天下人的面,自己动手打自己的脸,还反复打的那种。

崇祯跪在蒲团上,看着祖宗排位,为了大明的利益,他可以发布罪己诏,这样也能鼓舞士气。

天下大乱多年不平,这次祖陵又被捣毁,是一个极严重的事。

尤其是在接到消息的时候,崇祯便说皇陵遭变,指定不是朕的不德导致,让臣子穿素服请罪。

经过这么多年的伺候皇上,尤其是内阁首辅温体仁对于皇帝的性子十分了解。

所以以内阁为首,各房尚书以及大臣们共同上梳,为皇陵发生如此不幸表示慰问,且把罪责都揽到自己的身上,自责的很。

陛下不相信臣的自责诚意,尽管看看方才上疏的千字自我反省?

崇祯旁边小山高的奏疏,全都是朝臣的检讨书,且皆是原创!

有了这些大臣的承担责任,让崇祯内心稍微好受一些。

他再次看了看这些自我检讨的内容,越发确信大明天下这般糜烂,跟朕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全都是朝臣的责任。

诸位祖宗若是不相信的话,朕可以把臣子的奏疏都烧给你们看一看,他们所言个个情真意切。

崇祯此举的行为:属实是厕所里面嗑瓜子,你面对祖宗是怎么张得开嘴啊?

真觉得祖宗全都是鬼了,就开始在这湖弄鬼了?

崇祯在祖庙里做好了心理建设之后,便走出太庙。

第二天,崇祯就下令逮捕漕运总督、凤阳巡抚杨一鹏,巡按御史吴振缨,守陵太监杨泽。

并且任命兵部右侍郎朱大典总督漕运兼任巡抚庐凤淮扬四府,移镇凤阳协同洪承畴围剿流寇,特别是张献忠,其余贼寇可以有投降的机会,但是务必要他死!

当然第一要务是修复皇陵,免得洞穴成为蛇虫猫狗之家。

杨一鹏被下令处斩于西市,吴振缨被罚戍边,杨泽直接自杀以求个全尸。

当然太监能有什么个全尸,不过是丢了皇帝的脸面,家奴得立即死,还有同行帮他踢凳子呢。

交代完了这些事,崇祯再次身着素服亲自到太庙向祖先祭告,流着眼泪向二祖列宗汇报了祖陵罹难的不幸,以及解决措施,算是有了交代。

崇祯要洪承畴在中原与贼寇决战,一举消灭。

同时又想出来一个招数,那便是增加内军,及操练更多的太监。

以为用这些宦官操练成军,不仅可以保卫京师,必要时还能出兵作战,既增加了兵援,又不用额外耗费军饷。

主要是不用花钱,还能练出一支队伍来,简直是省钱小妙招。

崇祯从上位开始禁止私自阉割,然后对朝臣失去信任,大规模收太监,如今宫内的太监越来越多,有这种想法一点都不稀奇。

但是这支万余人的太监军,能不能起到作用,还是个未知数呢。

朝臣对于太监弄权这种事本来就极为敏感,现在还又搞出来太监军队,简直是要复制魏忠贤的道路,争相开始说内廷弄兵,就出现了王恭厂大爆炸,皇宫火灾等等。

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一直都是他们的手中利器!

崇祯对此置之不理,都是你们的过错,才导致皇陵被焚毁,现在又叽叽歪歪,朕不听。

可皇陵的事情所造成的伤害,远非崇祯想出来的几个举措就能平息的。

尤其是他的日讲官老师谏言希望崇祯下罪己诏。

在他看来大明主兵匡弱,客兵骄暴,廷议又多肤浅,缺乏制胜之谋。

就差指着鼻子骂内阁的一群人都是废物点心了,特别是兵部尚书张凤翼,竟然以西北人吃不得江南的稻米,所以这些贼寇不会去皇陵的理由不加防御,以至于朝廷变得毫无颜面。

然后他希望广宣德意,除民疾苦。

一是崇祯七年以前的一切欠税全都免除。

二是今年的地方官钱粮征收也该缓一缓,也应该减免一成。

三是东南各地本色杂解扰累百姓,除上供军需等无可更改,其余绢布丝绵颜料油漆之类的,全都改为折色(以钱代物)。

倪元潞还希望官僚之间能够摒弃前嫌合舟共济,改变以往数十年旧事争斗的风气。

崇祯看了这篇奏疏,大为称赞,觉得除了罪己诏之外,说的都不错,然后就转手给各部斟酌。

内阁首辅温体仁接到奏疏后,对于倪元潞所写非常恼怒。

所以从内阁到六部斟酌之后,依然我行我素。

狗儿日的,凭你也配!

来指导我们怎么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