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2 作品

第八百五十三章我恨自己是个木头(二合一)(第2页)

 定然是前期被杨鹤招降的那些贼子,没有亲眼见识到朝廷刀子的锋利,才会跟着他们再次叛乱。

 所以洪承畴对于这些贼寇根本就没有招抚的想法,该杀就杀。

 要不然贼寇尝到了叛乱的甜头,只会越来越多。

 指望着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回到乡间种田为朝廷交赋税的想法,洪承畴根本就不会去做这些梦。

 他清醒的很!

 杨鹤、陈奇瑜招抚的结果已经充分说明了,招抚这些流贼是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的。

 除非像白广恩那样,让他拿着昔日贼首的脑袋来降,然后去和贼寇互相残杀,沾染贼寇更多的血。

 当然即使这些投效他的贼寇,如洪承畴料想的这样做了,他也不会相信这批人。

 不沾泥张存孟还不是拿着其余贼头的脑袋来投效,结果依旧是降而复叛,幸亏被朝廷所斩杀。

 “洪总督。”傅永淳提了一嘴道:“如今贼寇势大,我军疲惫且人数不多,恰逢陛下裁撤边军,大批边军混入贼寇。

 再加上严冬将至,我大明剿贼冬服尚且不足,贸然出兵,怕是会死伤惨重。”

 对于这种事,洪承畴也头疼的很。

 别看兼任三边总督,又出任五省总督,洪承畴他手里当真是没有多少银子。

 等着朝廷下发冬衣,不管能不能保暖,等士卒接到手里的时候,那得等到春天,朝廷就非常有效率了。

 这让他回想起当初围攻甘泉县,一场大雪下来,贺今朝带着人在城墙上呼哈呼哈的跑步。

 官军军营当夜却是冻死了几十人,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洪承畴身居高位,不知有多少眼睛盯着他,稍微碰一些地方财政,就会被人跳着脚的弹劾。

 他洪承畴有如此大的军事力量,要是手里捏着财权,岂不是皇中皇?

 要不然洪承畴也不会,每次费尽心思的想要让朝廷打钱。

 这次陛下裁撤两万边军,加入造反的边军岂止两万人?

 这可不是账目上的空饷,而是实实在在的两万多人。

 樊一衡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总督,贼寇在陕西卷起二十万人马,这些人衣食住行从何而来?

 不用等我们出手,他们兴许就会自己抛弃一些贼寇。”

 洪承畴颔首,这倒是真的,毕竟粮食衣服牲畜不是凭空出现的。

 “但是他们和锤匪汇聚了,那贺今朝坐拥山西,手里有两个藩王的财富,若是得他救济?”

 傅永淳没有说完,便听樊一衡道:“断然不会。

 山陕大旱,蒙古也接连干旱,贺今朝自顾不暇,哪有余力去接济二十万人马?

 况且他凭什么接济这些贼头?”

 洪承畴捏着胡须赞同樊一衡的思路。

 虽然高闯王等名头在朝廷那里更胜一些,贺今朝在朝廷那里认为危险程度不是很高。

 这其中有什么误会,洪承畴不知道。

 但是他却是知道,纵然高迎祥等人的二十万人,也比不过贺今朝的五万人马。

 说锤匪实力最为强横不为过。

 这个认知明明在山西周遭得到官军、贼寇、蒙古人,甚至远在辽东女真人的认同。

 但偏偏京师里的皇帝和内阁们不相信。

 他们还指望着贺今朝与话本小说里的形象一模一样,等着他被酒色掏空身体暴毙而亡。

 “贺今朝他全占山西,许多人都在他耳边说着什么称王称霸的事。

 既然如此,他如何还要给这些潜在对手救助?”

 樊一衡随即笑道:“如果他们之间能够爆发火并,那可就太好了。

 贺今朝富有,群贼贫穷,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必然会生出更多的矛盾。”

 洪承畴对于这种幻想敌人火并的思想极为反感。

 战场之上哪有那么多的幻想?

 不要总想着敌人犯蠢,那只会证明你自己作战犯蠢。

 朝廷捡软柿子捏,难不成那帮贼寇全都成了硬汉,敢和贺今朝叫板?

 还不是一样捡软柿子捏?

 “此种话,今后勿要再多言了。”洪承畴顿了顿:“与其抱希望群贼火并,不如多想想如何剿灭这些贼寇。

 若是本总督也步入前任的后路,你们这些个左管,一个也别想逃,咱们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众人皆称是,开始冥思苦想作战计划。

 洪承畴派出艾万年,先去衔尾而击,打一场,免得这些人大摇大摆的出了陕西。

 最好慌不择路的跑到山西去祸害一遭去。

 加大群贼与锤匪之间的矛盾,裂痕都是一点点产生的,洪承畴深谙此道。

 别看这些起义军走路都能把道路拓宽五六里,但遇到官军当真是不能打。

 这些人很快就四散开逃,要不是艾万年谨慎,觉得这可能是李自成的诱敌奸计,他绝不会见好就收。

 官军的举动,虽然是试探性攻击,但群贼的缺点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那就是什么他娘的二十万人马,全都是流民,根本就没有一丝战斗力。

 高迎祥等人自是抓紧时间赶路,再次兵出陕西往河南而去。

 贺今朝同样在陕西前沿阵地留下据点,然后渡河回到河曲县。

 再准备准备,又开始过新年了!

 皇城内的崇祯最近都不做美梦了,经常夜里惊醒睡不着觉,开始叹息。

 当时形势对大明非常有利,李自成等人被困在车厢峡内,进退维谷。

 就算是围而不歼,假以时日,李自成等人必困饿而死。

 在这种稳操胜券的情况下,竟然被李自成给诈降逃脱,令崇祯每每想到此事,皆是扼腕叹息,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

 大明尽早中兴的机会,老天爷都送到他手里了,结果硬生生出现这种后果。

 谁能不闹心?

 真以为处理几个人,崇祯就能不会在意这件事了?

 那指定是不可能的!

 崇祯每每想到这件事,皆是悔恨交加。

 “朕恨自己是个木头啊!”

 朕连中兴大明的机会都没有好好抓住,硬生生的往后推迟了多少年呐?

 没有人能给他这个答桉,而崇祯在晚上扼腕叹息的事情,也不会与旁人说。

 毕竟这有损皇帝的威严。

 皇帝发话一言九鼎,就算有后悔的时候。

 但这是能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