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阿涛 作品

418 就是个祸害啊(第2页)

    真是,气煞老夫也。



    看着小李干事指挥着人进入四合院,阎阜贵摸了摸心口,良久才突出一句话,“贾家,就是个祸害啊。”



    “各位轧钢厂的工人同志请注意,下面广播一条喜讯。”



    轧钢厂大喇叭上响起甜美的声音,让正在排队领取工资的工人停下脚步,仔细听起来。



    杨小涛跟王法几人一块,大家伙都在算着这次能拿多少钱。



    他们可是没少安装暖气炉,就是出去做维护的,都会记录下来,成为工厂福利的一部分。



    前面李楠下手快,拿到工资后一数就原地蹦起来,跑到他们面前露出一张大圆脸,“涛哥,你们猜发了多少?”



    看李楠兴奋的样子,周围不少人都是好奇。



    但王法李伟几人根本不给他面子,他们挣得未必比他少,问了干嘛?



    最后还是杨小涛给了个台阶,“看样子发了不少啊。”



    李楠嘿嘿笑着,比划了个八的手势。



    他现在是四级钳工,一个月有48块5毛,这八的手势一打出来,周围就传来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尤其是几个其他车间的,听说后更是眼睛都红了。



    一个月发了两个月的工资,这事,他们怎么就碰不到呢?



    “行了,赶紧去车间帮忙,一会儿还要开大会呢。”



    王法让李楠别在这里招人嫉妒了,继续下去,周围人的目光都能吃了他。



    李楠赶紧点头,然后就向外面跑去。



    杨小涛几人笑着,然后就听到广播中声音传来。



    “在红星照耀下,在革命先烈的指引下,在我厂领导的带领下,我厂杰出工人杨小涛同志,不畏艰辛,发扬刻苦顽强拼搏的精神,成功研发出‘惠农压水井’,成为我厂又一重要贡献”



    “我厂受到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



    “希望我工人同志勇于进取”



    广播声在轧钢厂上下传荡,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讨论中。



    “小涛,你这次是出大风头了。”



    王法感慨着,谁能想到五年前刚入厂的小年轻会有这番际遇,而作为杨小涛亲近的人,他们几个算是一路见证了杨小涛的崛起。



    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所以才没有所谓的嫉妒。



    杨小涛有今天,那都是实打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不论是八级钳工还是九级工程师,不论是高产的玉米还是大火的暖气炉,包括现在的惠农压水井,这一切,众人看到的都是取得成绩的辉煌,但谁看见过杨小涛努力学习,日夜不辍,休息的时间都拿来看书的辛苦?



    他们几个看过,所以,他们心里只有敬佩。



    “出风头怎么了?咱小涛一没抢,二没偷。”车文伟大声说着,“再说了,这里面说的好听,还不是沾了咱小涛的光?他们能说啥?”



    “对,就是。要我说这压力井就该给咱们三车间,让八车间的抢了好处。”



    邢佳琪在一旁不忿的说着,对于八车间横插一杠子三车间的人虽然没表现出来,但心里肯定不舒服。



    就是王国栋也逮着黄得功吃了两天的饭。



    “行了,别给小涛惹麻烦。”王法制止几人的交谈,“赶紧拿钱。”



    杨小涛笑笑,对这些事他心里门清,既然在这轧钢厂里,就离不开人情世故。



    何况有轧钢厂这个平台,有些事做起来更加容易。



    否则,你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做出来这些东西,不说没人会搭理,搞不好被当成‘敌特’也有可能。



    背靠轧钢厂这颗大树,杨小涛不仅可以获得资源做自己想做的事,还能躲避明枪暗箭。



    未来的十年,可是不讲理的十年啊。



    起码现在看来,上面有刘书记杨厂长几个顶着,他是安稳的。



    所以,做出的这点成绩成为轧钢厂的成绩,他是很乐意看到的。



    几人排队,很快杨小涛就来到近前。



    发放工资的会计见是杨小涛,露出笑容,“杨工,恭喜了。”



    “同喜,同喜。”



    杨小涛客气着。



    “杨工,您这个月的工资,加上补贴,还有暖气炉”



    “一共发薪325元4毛。”



    “另外,这是您的票据和工业券。”



    说着又是一摞票据跟工业券递过来。



    杨小涛拿在手里,将票据放进口袋里,然后看着工业劵。



    这一摞明显要比工资少,但却是购买物品必不可少的存在。



    自从去年开始,他们轧钢厂的工资就将粮票布票等票据陆续用工业券替代,这东西按照每人的工资按比例发放,基本上十块钱左右发一张,不够一张的补发到下一个月里。



    杨小涛数了数,有十五张工业券,再加上每个月,四九城里每户发的三张工业卷,在这四合院里算是最多的了。



    至于工业券的用途也很广,基本上购买的生活物品都需要。



    就拿杨小涛家的自行车,以前需要自行车票,但现在不仅要自行车票,还要工业卷,再加上钱,难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当然,随着饥荒年代过去,工业的发展,以后或许自行车票会渐渐被工业券取代,那时候自行车就会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吧。



    杨小涛在周围人羡慕的目光中离开,身后的议论声不停。



    “这一个月,比厂长的都多吧!”



    今天还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