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阿涛 作品

844 出发前的安排(第2页)

    “这小畜生,这么多的玉米不接济我们就算了,还糟蹋粮食,也不怕老天爷打雷劈死。”

    心疼的贾张氏眼睛都成了四角形,立马跑到垃圾堆旁,伸手刨土。

    秦淮茹见了,也赶紧过去。

    没一会儿,婆媳俩就将埋起来的三个袋子挖出来,“没良心的小畜生,还厂长呢,浪费粮食,这次出去肯定会遭报应。”

    贾张氏一边骂着一边捡掉落在地上的玉米。

    “妈,别划拉了,赶紧拿着走。一会儿就来人了。这么多粮食咱们可没法解释。”

    秦淮茹看着太阳起来,远处已经有人影活动,赶紧拉着贾张氏往回走。

    “哎呀,还有好多玉米粒呢。”

    贾张氏说着有些心疼,多一点玉米,她就能少攮几个鞋垫,可以过几天清闲日子啊。

    不过秦淮茹说得对,此时不比往日,贾张氏立马跟在秦淮茹后面往家里走去。

    只是这三个玉米袋子都不小,每一个都有四五十斤,哪怕秦淮茹也拿不了两个。

    贾张氏心急,直接抢过来,一手拎着一袋,快步往家里跑去。

    秦淮茹在后面看呆了一会儿,也爆发出‘洪荒之力’,快步跟上。

    两人先后回到家里,随后关上门,相视笑着。

    随后两人检查一番,打开的时候冒出一股霉味。

    “妈,这玉米不会有什么事吧,要不然会被埋了?”

    “哼,有什么事,别胡说。”

    贾张氏不屑的说着,“这小畜生纯粹就是嘚瑟,家里吃着白面馒头养刁了嘴,这棒子面看不上了。该死的小畜生,一点都没有同情心,还副厂长呢,早晚去告你。”

    贾张氏骂骂咧咧的,但看向面前的三袋子玉米还是爆发出精芒,“你不给,最后还不是便宜了我们。”

    “这叫上天注定,哈哈,就是让咱占你便宜。”

    “没良心的小畜生,千算万算没算到这一出吧,哈哈。”

    贾张氏一边喊着一边笑着,还不时用手抄起里面的玉米,虽然很平时的不一样,但看模样就是玉米啊。

    “老贾啊,东旭啊,今后你们要保佑我们,这种事多多益善啊…”

    秦淮茹在一旁沉默着,贾张氏说的没错,想那杨小涛家里过得日子,搞不好还真看不上这些玉米。

    而她们家想要占到便宜,更是比登天还难。

    贾张氏神叨一番,看着秦淮茹还在沉思,便将玉米粒放下。

    “放心吧,这两天我看他们家的小鸡就吃这个。混账小畜生,喂鸡也不给我们。”

    贾张氏笃定的说着,心里头也在盘算着,这么多玉米磨成棒子面能吃多久。

    秦淮茹点头,“我看这些玉米都发霉了,咱们得先晾晒下,等干了再磨成面粉。”

    “对!对!”

    贾张氏表示赞同,随后看着身前的玉米袋子。

    “这三袋子一百五六十斤的玉米,要是磨成棒子面,省着点吃,够咱们家半年的了。”

    秦淮茹肯定点头。

    这样,她们就不必为吃饭发愁了,也不用起早贪黑去街道办报道了。

    ‘要是加上傻柱的接济就更好了。’

    另一边,杨小涛来到轧钢厂,见了杨祐宁几人,随后又去车间交代一番,其他人都知道杨小涛要出差,都送上祝福。

    同时,保卫科赵科长给杨小涛安排王浩跟着,对此杨小涛没有拒绝。

    两人都是‘搭档’了,彼此熟悉,在一起也算合拍。

    没多久,杨小涛等到高玉峰的电话,便让人送他去农科院。

    两人坐车来到农科院,杨小涛除了身后的背包,还拎着一个袋子,王浩也是背包,拎着袋子。

    里面都是血玉种子。

    这也是杨小涛让小薇连夜催熟的,以至于小薇现在都在血柳吊坠里睡觉。

    “小涛。”

    “高大哥。”

    两人在农科院门口见了,高玉峰一脸的歉意。

    若不是邓院长身体欠佳,这次就是他去西北了。

    眼下只能让杨小涛一个人挑大梁了。

    “这次要辛苦你了。”

    “说什么呢,我可也是农科院的一份子,这件事交给我就行。”

    杨小涛笑着,高玉峰感激的上前抱着杨小涛。

    随后高玉峰开始介绍跟杨小涛一起去的人,这段时间农科院里也组织了一批人学习杂交玉米的种植,只不过他们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正好趁这次机会实际学习一番。

    身后一共四人,三男一女,手上都拿着行礼,一副出差打扮。

    四人都认识杨小涛,当初还在会堂里听杨小涛讲课,对杨小涛的本事都了解,所以十分尊敬。

    几人见过,互相认识一番。

    高玉峰就看到杨小涛手上拎的两个袋子。

    “你这是,玉米?”

    杨小涛早就做好准备,随即点头,“无意中搞到的,具有一定的抗盐碱效果。”

    “什么?”

    高玉峰是知道杨小涛研究的课题,当初回来的时候还跟邓院长说过,为此还将这个课题列入到‘扶持计划’中,从鲁省找来了能在盐碱地上生长的玉米。

    可在他们印象中,这种科研过程,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少说也要一两年,玉米多次生长收获之后才能得出结果。

    而这还是结果正确的前提下,若是实验失败,那时间更长。

    所以他们这段时间也没有过问,只等着先把西北育种的事情完成,在研究这个课题。

    可现在,杨小涛竟然拎着两袋子玉米,说研究成功了,抗盐碱的玉米做出来了!

    这,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