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融相溅 作品

第三十章 修篱笆

交流没有任何障碍之后,丁一已经知道篱笆的真正作用,提防沙漠中的棕狼、赤狐、猪獾等猛兽,十米高的篱笆足矣,高度超过二十米防的是另外一种怪兽——鳄蜥!

  启蒙版神皇史上有配图,那是一种长度三至四米、身子狭长像蜥蜴、四肢有爪似鳄鱼、全身覆甲,大嘴里长满了类似鲨鱼一样利齿的奇怪动物。

  丁一从没见过这种动物,一开始还以为是骗骗小孩的东西,后来在正史上也频频看到这样的章节,几乎每个时代的神皇,都将抵挡鳄蜥、保护百姓作为自己的功绩来书写。

  鳄蜥真正可怕的不在其个体,而在于数量!两千年来,二十年一次的兽潮从不间断,无数鳄蜥从南魔界出发,沿长江流域溯流而上,未出魔界时是没腿的,到了东蓬莱和北天山后,长出四条腿的鳄蜥会在沿岸五十里以内的地方捕猎任何动物,吃饱后继续北上,一直爬到界山那里才停下脚步。

  界山就是环形山,新世界最大的一条河流也取名长江,正是发源于北部界山上流淌下来的无数条支流。

  榆林县东部也有长江的一条支流,正是这条季节性的河流造就了这一大片绿洲,但这里也是鳄蜥溯游的途经之地。

  据唐乐说,上一次兽潮时他才十二岁,一共有数千条鳄蜥爬了进来,咬死了几百头家畜,为了守住篱笆,县里死了三百多人,漠东村也死十几个壮年。

  丁一问为什么没有仙宗和军队来协助?

  唐乐表现得很无奈,不太敢说仙宗的坏话,只是说秦国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江河边,军队只守那些大点的城池,像榆林县这么偏远的地方,只能靠自己。

  丁一也有点无奈,没想到百万年后的一种洄游生物摇身一变,由被捕食者变成了捕食者,人和动物大多逐水而居,二十年收割一次,恐怕也是为了不吃光自己后代的食物吧。

  看来漠东村出的那位宗主并没有为村子带来多少好处,仙宗的视察工作几乎就是类似前世的走过场而已。

  兽潮还有三年才来,但眼下抢修篱笆的事却迫在眉睫,王命已下,恼恨丁一这个外人也无济于事了。村中能走动的几乎都出了村,去收割、搬运沙柳的荆条。

  荆条是篱笆的主材,也是真正的困难所在,由于常年取用,离村子三里以内的沙漠很少有超过两米的植株,长势最好的都在深入沙漠四里至六里的地方,但那里不安全,狡猾的棕狼和赤狐已经能分清哪些人是狩猎者,哪些是普通人,想要走得远,必须得请护卫!

  还有一个问题是,荆条很难采,密布的尖刺能划破鳄蜥的腹部,更别提人类的皮肤了。而且荆条极为坚韧,剪刀剪不断,柴刀砍还乱,只能用锯子,但锯子用了稍久一些就会钝掉,一天下来,也采不到多少荆条。

  村里决定花钱再请其他村落的一些青壮年来帮忙,只是今年欠收,整个村子也出不了多少钱。当然除了一户人家——朱家。

  朱堂自然不愿多花冤枉钱,但惹出祸端的人里面有自己的儿子,所以还是咬牙出钱从县城雇了两名商旅护卫,答应在外围采足四千斤荆条,他一户人家负责修五十丈长的篱笆。

  有人算过,修好四里的高墙,至少需要五万斤荆条,村中百姓和邻村雇来的几十人只敢在三里范围内采荆条,那样有危险也跑得回来。

  “村委会”一合计,满打满算还缺一万多斤,照县里给的指标,至少得赔十万贯,这让村中每个人的脸上都结了层厚厚的冰霜。

  学堂也停课了,曹夫子第一天就带着十四岁以上的学生出去干活,帮忙把收割好的荆条搬上牛车,虽然每个人手上缠满了布条,但还是或多或少被棘刺扎出了伤口,当然被刺伤的村民就更多了。

  一天劳累下来总共采了两千七百多斤,补好了近三十丈的墙面。村中有数十位年长者专门负责补篱笆,几架二十多米高的梯子就架在厚厚的篱笆墙上;另有数人站在篱笆墙顶端,充当哨兵的作用。丁一在帮忙搬东西时,就听到过两次警示。好在只是远远经过了两只狐狸,如果是棕狼靠近了,就需要撤回村内了。

  丁一在劳动时不忘仔细观察,其实说是修补,主要是补,篱笆的厚度足有四五米,几乎都是由一层层的荆条堆叠出来的,越是里面的荆条,越是干枯开裂,棘刺也掉得多,补上一层新鲜的,篱笆就像是刺猬一样有了防御的能力。看得出,荆条的保质期在三年左右,三层棘条上的刺多得让人有点密集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