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作品

第二九五章 御前会议;文武对立特色(第2页)

 “在我国朝这儿,英国人谋划调遣一支大军前来震慑,制约我军步伐。荷兰人如影随形,也在竭尽全力组织防备。”

 “可不论如何,英国首重欧洲,荷兰又已没落得不成样子,纵然二者联合顽抗会有些麻烦,但不足为惧。”

 “与之相比,在大洋彼岸看似置身事外的美国才是必须提防的,海军条约到期后,美国人的造舰计划堪称庞大。”

 “可以预见的是,最迟一年半以后,其太平洋舰队便可相对我海军全体不落下风。”

 “欧洲的战争一旦爆发,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势必会长期化、广泛化、严重化。”

 “美国方面现在还在跟双方做生意,但并无可能坐视整个西欧那啥,也就是说,假使战事不利于英法,美国有极大可能如从前欧战一样跨洋参战。

 “在此期间无疑是本国攻略南洋地区的绝佳时机,如若军事上顺利、外交手段恰当,英国人极有可能明智的退让。”

 “相应的,其谈判条件应该会是中止南下,从而确保澳洲之安危。”

 “综合如此推断,内阁设想的大体方略便是加紧备战,我国朝须尽快完成能够应付最险恶之大战的准备,并以外交手段软硬兼施,亦有微弱可能使得英国方面主动退却,这自然皆大欢喜。”

 “同时,假使欧洲战端迸发,静观些时日过后,即可考虑趁机出动发兵。”

 如此讲述完毕之后,他偏头看向了皇帝的方向,拱手道:“以上便是臣等之料想,请陛下裁断。”

 人家军部都没开口说话,裁断个鬼哦!

 倚靠着椅背的朱泠婧看着很闲适自在,似乎把这儿当成了自己家一样。

 好吧,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的确算她家。一旁的周长风如是想到。

 她挥了挥手中的折扇,不紧不慢地说:“总结的很全面。那么,卫国公如何看?”

 吴维焕旋即站了起来,沉吟道:“这个分析的确无错,可并不严谨。欧洲开战之后静观其变?静观?静观多久?这一点必须明确,否则只是空谈。”

 这个问题不该由高庆魁答复,面对如此具象的反问,身为国防阁臣的林羲便起身作答。

 “自然是得等战况明晰。”林羲苦笑了一下,继续说:“这话虽然含糊,但我想诸位应该都能明白。”

 天知道战争打起来会是何模样!我们又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忌惮无比的法国人在边境线上修起了漫长而坚固的马奇诺防线,法国陆军又号称欧洲最强。

 战争爆发之后,德国人该何去何从?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假使德国人受阻于防线,不得不进行残酷而缓慢的进攻,从而在边境线附近来回拉锯。那么至少对于英国人来说,这样的战争规模就是可控的,可以从容应对。

 于是,他们便还能有余暇顾及远东地区。

 这不难理解,在场的众人自然都明白,可朱泠婧对林羲的话不太满意。

 “这样含糊其辞,卿等倒是都晓得,可或许朕没听明白呢?”她不咸不淡地说道。

 平常为了高效交流,林羲肯定没有闲工夫细致解释,形象来说就是领导们的经典用词——先这样、再那样就行了。

 “呃……臣……”

 “不必解释这个了,继续议事。”

 被怼得颇为尴尬的林羲一时语塞,正欲详细解释,但是朱泠婧直接一挥手命令跳过了这段小插曲。

 啧!这女人说起话来还是一如既往的……让人浑身不自在。

 站在她右后方的周长风只觉得有些别扭,禁不住回想起了自己从前与她的对话。

 “我等倒是有过仔细考量,”吴维焕无视了现场的一丝尴尬氛围,直截了当地说:“在不能料定战事会如何发展的情况下,无需静观,最佳时机恰恰就是一开始。”

 他的话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除了另几位军部人员——大都督府陆海空三处的都督同知仍然淡定。

 吴维焕避开了其他人的目光,直接扭头看向了皇帝。

 “我们无法预判,难道英国人就有办法吗?战事刚开、尚不明朗时立刻出手,料定他们不敢分兵支援,只能以保守态度应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那之后,不论欧洲战事如何变化,所匀出的时间足够我军高歌猛进了。”

 “况且,我等并不看好法国方面的防御,大都督府数次推演,法军往往三、四个月就颓势尽显了。鄙人认同这一结果。”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指挥”敌人,次之则是预判敌人之预判。

 相比起内阁方面的保守构想,军部的计划无疑就要大胆许多了。

 直接趁英国人的家门口刚开始打架,就在后院趁乱搞事,这样英国人只能捏鼻子认了,否则顾此失彼。

 “但你们并未考虑到美国这一变数。”林羲皱眉道:“咱们早就获悉英美之间在商定秘密协定了,究竟是不是共同防御协定还不得而知,假如是,我军如何同时应对两大海军?”

 “你这个假定与你们内阁先前所言契合么?”吴维焕有些恼了,他反问道:“如果英美共同防御南洋,静观欧洲战事之后再发兵又有什么区别?”

 “如果欧洲战事吃紧,美国方面可能不会履行协定……”

 “幼稚得可笑,滑稽无比!丁点胆识都没有。”

 周长风稍稍走了一下神,回想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调动所需时间,结果回过神来却发现现场的氛围不太妙。

 呃…怎么文武对立的传统习俗时至今日还能见到?

 合着虽然没有陆军与海军之矛盾,但却有中国特色的文武对立是吧?

 对于双方刚刚陈述的分析,纯客观的来说,周长风更加认可军部的构想。

 不是说后发制人不好,而是如今这个局面把主动权拿在手上显然更好些。

 至于英美共同防御协定,在他的印象中历史上这好像都是四〇年以后才落定的事了,在那以前英美可以说还在各玩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