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作品

第三九六章 大虫迷彩?两难的选择(第2页)

 五月中旬,德社依照原定计划重新组建了红鹰军团,不过相比起在西班牙的时候,这一次的红鹰军团规模更为庞大,下辖两个步兵师、一个装甲师、两个工兵营和其它支援部队,另配属两个联队的空军单位。

 其总兵力达四万人,比大明估算的要多不少。

 这支名义上的志愿部队实际上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其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其中一个步兵师甚至换装了毛瑟g39半自动步枪,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普及半自动步枪的师级作战单位;而那个装甲师更是首次装备了使用50㎜坦克炮的iii号e型坦克。

 德社的iii号坦克与历史上略有不同,c型就已经是正式量产型了,d型是加装了远程电台的指挥型,最新的e型则搭载了kwk38型50㎜坦克炮,车体正面装甲亦加厚到40㎜。

 “俄人内战的变化倒是不大,国民共和军(蓝)被吃掉了两个步兵师,不过倒也稳住了战线,在斯摩棱斯克方向迫使▇▇▇军(红)后退四十里。”

 “话说回来,英人是真的不讲情面,据说圣彼得堡的俄皇那帮人求爷爷告奶奶,可英人还是没理睬,照样把兵器移交给了国民共和军。”

 罗符指着旁边墙壁上悬挂着的地图向周长风简述了一下这两天的变化。

 “这有什么情面可讲的,国与国之间利益为先。”后者不以为意,只是盯着地图沉吟道:“德国人这几万人可不好拦哦。”

 沙俄内乱迄今也有段时间了,大明朝廷一直在关注着中亚和西伯利亚那些不听号令、割据自立的沙俄军队头目,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实力各不相同,性格与人品自然也不一样。

 朝廷在评估究竟选择扶持哪些人为妙,最好一开始就选对人,免得到时候再出乱子。

 大明陆军也已经遵从指示开始组建派遣军了,准备在恰当的时机越界,扶持选定的当地军阀建立傀儡政权,并协助抵御可能到来的外部威胁。

 计划派往阿巴坎和哈萨克地区的部队有一个很复古的名字,叫安西军,总兵处已在兰州成立,包含四个步兵师和两个野战重炮旅。

 负责西伯利亚地区的部队就要直白许多了,叫岭北军,总兵处设于库伦,包含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一个野战重炮旅。

 有意思的是,朝中有人提议向沙俄派出一支远征军,越过乌拉尔山脉,在沙俄欧洲精华部分那儿趁火打劫一波,不管是搜集金银珠宝还是搬迁机器设备,肯定有的赚。

 “哎,明面上来看,蒸蒸日上,不过我看工部那边给的报表,还是有些尖端玩意短缺啊,上行集团有两条航发生产线产量这个月下降了三成,目前还在琢磨代用品。”罗符喝了口茶,感慨道。

 “没办法,只能慢慢来。”周长风也伸手拿起了那精美的白釉茶壶,“老天爷又不会刻意偏向谁,欧洲人占了工业革命先机,肯定会占据优势地位的。”

 “这一仗不知道要争斗多少年,顺利的话,战后就能翻身逆袭了,要资源有资源、要人力有人力,缺人才就去墙角……”面带憧憬之色的罗符伸了个懒腰,轻松地说:“这么说来也算天佑中华了。”

 周长风瞥了他一眼,“得亏占到了欧战的便宜,要是之前二十年耽误了,那可就难办喽……”

 “工业化”三个字应该说是后世的人们站在历史制高点做出的总结,当时的人们实际上并没有清晰与完整的概念,许多时候都是缺啥搞啥。

 值得庆幸的是,大明在宪政以后的首个内阁的人员构成相当不错,丞相殷训北很清楚技术官僚的重要性,大大减少了不懂行的官僚瞎指挥、拖后腿的情况。

 在大明工业建设的征途中,殷训北功不可没。

 “好了,不谈这些了。”周长风拉开了抽屉,从中取出了一份空白文书。

 鉴于军器局和大明陆军都有些磨叽,他决定借自己职务之便加快推进一下反坦克炮的研发。

 研发到位了即使用不着也可以当作技术储备,随时可以投产,但要是等到前线遭遇窘境、火烧眉毛了再开始研发,那恐怕到最后黄花菜都凉了。

 大明陆军现在装备的战防炮有两型——三四式25.6㎜反坦克炮和三八式48㎜反坦克炮。

 前者没什么可说的,只是战间期的一种一厢情愿的轻型反坦克炮,没多少人料到坦克技术会发展的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