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陈 作品

第472章 钺杖(第2页)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

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而到今日,许攸的谋划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复民户在成为袁氏的徒隶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复了战阵。

 现在这四千人并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阳城内。只待袁绍命令,就可举兵竖旗起事。

 所以袁绍这一次就是动员大会,是他举兵复仇的最后一次大宴。

 看着下面文武济济,再想着手上五千锐兵。

 袁绍赞许地看了一眼边上的许攸,暗道:

 “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就是骄傲一点又如何呢?”

 见时机都差不多了,袁绍对侧市喊了一声:

 “请斧钺、节杖。”

 随着袁绍一声令下,两队甲兵从侧廊进来。

 其中为首的韩猛手里拿着一面斧钺,后面的李典举着一根八尺的节杖。

 看到这两个东西,在场人皆惊呼出声。

 因为这两样东西,可太不该出现在这里了。

 其中那把饰金大斧,是国家专为赐予出征大将,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经禀奏即可诛杀违令军将的权柄。而那根八尺牦尾节杖,是司隶校尉威权的汉节。

 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在袁绍手里。

 在场的如郭嘉这样的,其实已经猜出袁绍的打算了。他们心中对袁绍的认可又更深了一层。

 果然,当这两样东西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后,袁绍痛苦流涕,却不说话。

 这时候,许攸问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绍悲戚道:

 “我哭这天下板荡,衣冠丧乱。”

 “我哭这奸臣当国,忠臣灭门。”

 袁绍赤红着双眼对众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如今汉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乱,东有蛾贼流毒,西有羌狄变乱,四方境内盗贼蜂起。前者王师屡出,覆亡相继,如今却父子相对,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义同休戚,自当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祸乱从来生内,败亡自举厅堂。何进本贩猪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势,忝朝堂之上,不思报恩敉乱,却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可怜我袁氏一门众,帮扶幼主,皆死于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问在场诸君?”

 说完这些,袁绍起身下来,左持斧钺,右执节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面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亲赐我斧钺节杖,让我回乡起兵。绍汗颜,力薄气小,不能救天子于水火。每每念此,绍皆面北而泣,恨不能早起义兵。”

 “幸诸君用命,如今虎贲并齐,我今我欲起义兵,兴赴京师,内除君侧,外清逆乱。敢问诸君,与我一道向西否?”

 在场文武,尽皆站起,高呼:

 “愿随主公,兴义兵,伐不臣,匡扶汉室,还于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绍起兵于汝阳,一时汝南震动,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旬月,袁绍尽得汝南地,天下侧目。

 许攸还弄不明白的是,现在王允又回豫州主政,怎么不再将这批人江淮兵再复用呢?

 但许攸哪知道王允这个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经浸润在王允的骨子里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对这些江淮流民折节下腰。现在他都贵为一州刺史,还要用得着这些人?

 但不管王允,许攸知道这批江淮兵就是袁绍起兵的关键了。

 于是,为了谋得这批复民户,许攸和袁绍谋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的开端是借王允要从汝南调发军粮来做手脚。当各地的转输任务都派给下面各县的时候,已经和袁绍沟通好的各县吏们就会将这份劳役全部摊派给当地的复民户。

 这些县吏非常乐意和袁绍合作。

 一方面是这些汝南各县县吏都是地头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这些关系他袁绍统统都清楚。

 所以袁绍只用着书信就将汝南各县的人情给打点好了。

 不过各县吏之所以帮袁绍,除了确实有恩在,还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样,这些各县县吏都或多或少贪墨了一大批军粮。这两年汝南供应京都的军需,如山海般庞大的钱粮从这些县吏的手上而过,你说这些人能忍住不贪?

 本来大家都贪,那大家都没罪。但现在你王允却非要搞什么核查,这就是破坏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们了。

 于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绍合谋好了。当这些复民户带着军粮转输平舆,就由袁绍派人在路上将之劫杀。

 而按照汉律,转输过程中一应的损耗皆会由劳役户承担。换句话说,这批损失的军粮就会由这些复民户给承担掉。

 这里面,各县县吏自然会将这两年贪墨的军粮一股脑都甩在这次转输上,好平掉帐目。任日后谁来查,都查不出个问题。

 但这么一大笔数字压在

这些复民户上,他们只能破家。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就要将辛苦两年耕作的熟田卖于县里,甚至自己都要卖身为奴典当。

 再之后,就会由各县豪吏们买下这些田土,然后由袁绍买下这些复民户。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会恨谁?

 他们只会恨昔日的将主,现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这次军役,他们会家破人亡?

 这个过程中,各县吏平了帐,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还和袁绍再次建立了联系。他们这些地头蛇也会比对,相比于王允,袁绍更被他们看好。

 而袁绍呢?既给下面的豪强手下们展现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脉实力,让其归心。又得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充满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为基,加上袁氏的数代积累和其盟友们的支持,袁绍的兵力将会急速膨胀。

 现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两万,再拿下豫州,得兵十万又岂是难事?

 可以说,现在的袁绍终于有了大业的根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就是这些复民户。他们被来回的算计和利用,被欺骗到祸害他们袍泽的凶魁手下卖命。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讽刺的吗?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而到今日,许攸的谋划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复民户在成为袁氏的徒隶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复了战阵。

 现在这四千人并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阳城内。只待袁绍命令,就可举兵竖旗起事。

 所以袁绍这一次就是动员大会,是他举兵复仇的最后一次大宴。

 看着下面文武济济,再想着手上五千锐兵。

 袁绍赞许地看了一眼边上的许攸,暗道:

 “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就是骄傲一点又如何呢?”

 见时机都差不多了,袁绍对侧市喊了一声:

 “请斧钺、节杖。”

 随着袁绍一声令下,两队甲兵从侧廊进来。

 其中为首的韩猛手里拿着一面斧钺,后面的李典举着一根八尺的节杖。

 看到这两个东西,在场人皆惊呼出声。

 因为这两样东西,可太不该出现在这里了。

 其中那把饰金大斧,是国家专为赐予出征大将,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经禀奏即可诛杀违令军将的权柄。而那根八尺牦尾节杖,是司隶校尉威权的汉节。

 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在袁绍手里。

 在场的如郭嘉这样的,其实已经猜出袁绍的打算了。他们心中对袁绍的认可又更深了一层。

 果然,当这两样东西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后,袁绍痛苦流涕,却不说话。

 这时候,许攸问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绍悲戚道:

 “我哭这天下板荡,衣冠丧乱。”

 “我哭这奸臣当国,忠臣灭门。”

 袁绍赤红着双眼对众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如今汉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乱,东有蛾贼流毒,西有羌狄变乱,四方境内盗贼蜂起。前者王师屡出,覆亡相继,如今却父子相对,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义同休戚,自当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祸乱从来生内,败亡自举厅堂。何进本贩猪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势,忝朝堂之上,不思报恩敉乱,却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可怜我袁氏一门众,帮扶幼主,皆死于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问在场诸君?”

 说完这些,袁绍起身下来,左持斧钺,右执节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面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亲赐我斧钺节杖,让我回乡起兵。绍汗颜,力薄气小,不能救天子于水火。每每念此,绍皆面北而泣,恨不能早起义兵。”

 “幸诸君用命,如今虎贲并齐,我今我欲起义兵,兴赴京师,内除君侧,外清逆乱。敢问诸君,与我一道向西否?”

 在场文武,尽皆站起,高呼:

 “愿随主公,兴义兵,伐不臣,匡扶汉室,还于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绍起兵于汝阳,一时汝南震动,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旬月,袁绍尽得汝南地,天下侧目。

 许攸还弄不明白的是,现在王允又回豫州主政,怎么不再将这批人江淮兵再复用呢?

 但许攸哪知道王允这个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经浸润在王允的骨子里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对这些江淮流民折节下腰。现在他都贵为一州刺史,还要用得着这些人?


 但不管王允,许攸知道这批江淮兵就是袁绍起兵的关键了。

 于是,为了谋得这批复民户,许攸和袁绍谋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的开端是借王允要从汝南调发军粮来做手脚。当各地的转输任务都派给下面各县的时候,已经和袁绍沟通好的各县吏们就会将这份劳役全部摊派给当地的复民户。

 这些县吏非常乐意和袁绍合作。

 一方面是这些汝南各县县吏都是地头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这些关系他袁绍统统都清楚。

 所以袁绍只用着书信就将汝南各县的人情给打点好了。

 不过各县吏之所以帮袁绍,除了确实有恩在,还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样,这些各县县吏都或多或少贪墨了一大批军粮。这两年汝南供应京都的军需,如山海般庞大的钱粮从这些县吏的手上而过,你说这些人能忍住不贪?

 本来大家都贪,那大家都没罪。但现在你王允却非要搞什么核查,这就是破坏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们了。

 于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绍合谋好了。当这些复民户带着军粮转输平舆,就由袁绍派人在路上将之劫杀。

 而按照汉律,转输过程中一应的损耗皆会由劳役户承担。换句话说,这批损失的军粮就会由这些复民户给承担掉。

 这里面,各县县吏自然会将这两年贪墨的军粮一股脑都甩在这次转输上,好平掉帐目。任日后谁来查,都查不出个问题。

 但这么一大笔数字压在这些复民户上,他们只能破家。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就要将辛苦两年耕作的熟田卖于县里,甚至自己都要卖身为奴典当。

 再之后,就会由各县豪吏们买下这些田土,然后由袁绍买下这些复民户。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会恨谁?

 他们只会恨昔日的将主,现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这次军役,他们会家破人亡?

 这个过程中,各县吏平了帐,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还和袁绍再次建立了联系。他们这些地头蛇也会比对,相比于王允,袁绍更被他们看好。

 而袁绍呢?既给下面的豪强手下们展现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脉实力,让其归心。又得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充满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为基,加上袁氏的数代积累和其盟友们的支持,袁绍的兵力将会急速膨胀。

 现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两万,再拿下豫州,得兵十万又岂是难事?

 可以说,现在的袁绍终于有了大业的根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就是这些复民户。他们被来回的算计和利用,被欺骗到祸害他们袍泽的凶魁手下卖命。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讽刺的吗?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而到今日,许攸的谋划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复民户在成为袁氏的徒隶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复了战阵。

 现在这四千人并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阳城内。只待袁绍命令,就可举兵竖旗起事。

 所以袁绍这一次就是动员大会,是他举兵复仇的最后一次大宴。

 看着下面文武济济,再想着手上五千锐兵。

 袁绍赞许地看了一眼边上的许攸,暗道:

 “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就是骄傲一点又如何呢?”

 见时机都差不多了,袁绍对侧市喊了一声:

 “请斧钺、节杖。”

 随着袁绍一声令下,两队甲兵从侧廊进来。

 其中为首的韩猛手里拿着一面斧钺,后面的李典举着一根八尺的节杖。

 看到这两个东西,在场人皆惊呼出声。

 因为这两样东西,可太不该出现在这里了。

 其中那把饰金大斧,是国家专为赐予出征大将,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经禀奏即可诛杀违令军将的权柄。而那根八尺牦尾节杖,是司隶校尉威权的汉节。

 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在袁绍手里。

 在场的如郭嘉这样的,其实已经猜出袁绍的打算了。他们心中对袁绍的认可又更深了一层。

 果然,当这两样东西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后,袁绍痛苦流涕,却不说话。

 这时候,许攸问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绍悲戚道:

 “我哭这天下板荡,衣冠丧乱。”

 “我哭这奸臣当国,忠臣灭门。”

 袁绍赤红着双眼对众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如今汉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乱,东有蛾贼流毒,西有羌

狄变乱,四方境内盗贼蜂起。前者王师屡出,覆亡相继,如今却父子相对,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义同休戚,自当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祸乱从来生内,败亡自举厅堂。何进本贩猪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势,忝朝堂之上,不思报恩敉乱,却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可怜我袁氏一门众,帮扶幼主,皆死于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问在场诸君?”

 说完这些,袁绍起身下来,左持斧钺,右执节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面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亲赐我斧钺节杖,让我回乡起兵。绍汗颜,力薄气小,不能救天子于水火。每每念此,绍皆面北而泣,恨不能早起义兵。”

 “幸诸君用命,如今虎贲并齐,我今我欲起义兵,兴赴京师,内除君侧,外清逆乱。敢问诸君,与我一道向西否?”

 在场文武,尽皆站起,高呼:

 “愿随主公,兴义兵,伐不臣,匡扶汉室,还于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绍起兵于汝阳,一时汝南震动,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旬月,袁绍尽得汝南地,天下侧目。

 许攸还弄不明白的是,现在王允又回豫州主政,怎么不再将这批人江淮兵再复用呢?

 但许攸哪知道王允这个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经浸润在王允的骨子里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对这些江淮流民折节下腰。现在他都贵为一州刺史,还要用得着这些人?

 但不管王允,许攸知道这批江淮兵就是袁绍起兵的关键了。

 于是,为了谋得这批复民户,许攸和袁绍谋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的开端是借王允要从汝南调发军粮来做手脚。当各地的转输任务都派给下面各县的时候,已经和袁绍沟通好的各县吏们就会将这份劳役全部摊派给当地的复民户。

 这些县吏非常乐意和袁绍合作。

 一方面是这些汝南各县县吏都是地头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这些关系他袁绍统统都清楚。

 所以袁绍只用着书信就将汝南各县的人情给打点好了。

 不过各县吏之所以帮袁绍,除了确实有恩在,还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样,这些各县县吏都或多或少贪墨了一大批军粮。这两年汝南供应京都的军需,如山海般庞大的钱粮从这些县吏的手上而过,你说这些人能忍住不贪?

 本来大家都贪,那大家都没罪。但现在你王允却非要搞什么核查,这就是破坏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们了。

 于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绍合谋好了。当这些复民户带着军粮转输平舆,就由袁绍派人在路上将之劫杀。

 而按照汉律,转输过程中一应的损耗皆会由劳役户承担。换句话说,这批损失的军粮就会由这些复民户给承担掉。

 这里面,各县县吏自然会将这两年贪墨的军粮一股脑都甩在这次转输上,好平掉帐目。任日后谁来查,都查不出个问题。

 但这么一大笔数字压在这些复民户上,他们只能破家。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就要将辛苦两年耕作的熟田卖于县里,甚至自己都要卖身为奴典当。

 再之后,就会由各县豪吏们买下这些田土,然后由袁绍买下这些复民户。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会恨谁?

 他们只会恨昔日的将主,现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这次军役,他们会家破人亡?

 这个过程中,各县吏平了帐,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还和袁绍再次建立了联系。他们这些地头蛇也会比对,相比于王允,袁绍更被他们看好。

 而袁绍呢?既给下面的豪强手下们展现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脉实力,让其归心。又得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充满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为基,加上袁氏的数代积累和其盟友们的支持,袁绍的兵力将会急速膨胀。

 现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两万,再拿下豫州,得兵十万又岂是难事?

 可以说,现在的袁绍终于有了大业的根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就是这些复民户。他们被来回的算计和利用,被欺骗到祸害他们袍泽的凶魁手下卖命。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讽刺的吗?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而到今日,许攸的谋划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复民户在成为袁氏的徒隶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复了战阵。

 现在这四千人并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阳城内。只待袁绍命令,就可举兵

竖旗起事。

 所以袁绍这一次就是动员大会,是他举兵复仇的最后一次大宴。

 看着下面文武济济,再想着手上五千锐兵。

 袁绍赞许地看了一眼边上的许攸,暗道:

 “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就是骄傲一点又如何呢?”

 见时机都差不多了,袁绍对侧市喊了一声:

 “请斧钺、节杖。”

 随着袁绍一声令下,两队甲兵从侧廊进来。

 其中为首的韩猛手里拿着一面斧钺,后面的李典举着一根八尺的节杖。

 看到这两个东西,在场人皆惊呼出声。

 因为这两样东西,可太不该出现在这里了。

 其中那把饰金大斧,是国家专为赐予出征大将,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经禀奏即可诛杀违令军将的权柄。而那根八尺牦尾节杖,是司隶校尉威权的汉节。

 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在袁绍手里。

 在场的如郭嘉这样的,其实已经猜出袁绍的打算了。他们心中对袁绍的认可又更深了一层。

 果然,当这两样东西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后,袁绍痛苦流涕,却不说话。

 这时候,许攸问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绍悲戚道:

 “我哭这天下板荡,衣冠丧乱。”

 “我哭这奸臣当国,忠臣灭门。”

 袁绍赤红着双眼对众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如今汉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乱,东有蛾贼流毒,西有羌狄变乱,四方境内盗贼蜂起。前者王师屡出,覆亡相继,如今却父子相对,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义同休戚,自当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祸乱从来生内,败亡自举厅堂。何进本贩猪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势,忝朝堂之上,不思报恩敉乱,却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可怜我袁氏一门众,帮扶幼主,皆死于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问在场诸君?”

 说完这些,袁绍起身下来,左持斧钺,右执节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面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亲赐我斧钺节杖,让我回乡起兵。绍汗颜,力薄气小,不能救天子于水火。每每念此,绍皆面北而泣,恨不能早起义兵。”

 “幸诸君用命,如今虎贲并齐,我今我欲起义兵,兴赴京师,内除君侧,外清逆乱。敢问诸君,与我一道向西否?”

 在场文武,尽皆站起,高呼:

 “愿随主公,兴义兵,伐不臣,匡扶汉室,还于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绍起兵于汝阳,一时汝南震动,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旬月,袁绍尽得汝南地,天下侧目。

 许攸还弄不明白的是,现在王允又回豫州主政,怎么不再将这批人江淮兵再复用呢?

 但许攸哪知道王允这个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经浸润在王允的骨子里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对这些江淮流民折节下腰。现在他都贵为一州刺史,还要用得着这些人?

 但不管王允,许攸知道这批江淮兵就是袁绍起兵的关键了。

 于是,为了谋得这批复民户,许攸和袁绍谋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的开端是借王允要从汝南调发军粮来做手脚。当各地的转输任务都派给下面各县的时候,已经和袁绍沟通好的各县吏们就会将这份劳役全部摊派给当地的复民户。

 这些县吏非常乐意和袁绍合作。

 一方面是这些汝南各县县吏都是地头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这些关系他袁绍统统都清楚。

 所以袁绍只用着书信就将汝南各县的人情给打点好了。

 不过各县吏之所以帮袁绍,除了确实有恩在,还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样,这些各县县吏都或多或少贪墨了一大批军粮。这两年汝南供应京都的军需,如山海般庞大的钱粮从这些县吏的手上而过,你说这些人能忍住不贪?

 本来大家都贪,那大家都没罪。但现在你王允却非要搞什么核查,这就是破坏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们了。

 于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绍合谋好了。当这些复民户带着军粮转输平舆,就由袁绍派人在路上将之劫杀。

 而按照汉律,转输过程中一应的损耗皆会由劳役户承担。换句话说,这批损失的军粮就会由这些复民户给承担掉。

 这里面,各县县吏自然会将这两年贪墨的军粮一股脑都甩在这次转输上,好平掉帐目。任日后谁来查,都查不出个问题。

 但这么一大笔数字压在这些复民户上,他们只能破家。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就要将辛苦两年耕作的熟田卖于县里,甚至自己都要卖身为奴典当。

 再之后,就会由各县豪吏们买下这些田土,然后由袁绍买下这些复民户。

 到时候,这些

复民户会恨谁?

 他们只会恨昔日的将主,现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这次军役,他们会家破人亡?

 这个过程中,各县吏平了帐,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还和袁绍再次建立了联系。他们这些地头蛇也会比对,相比于王允,袁绍更被他们看好。

 而袁绍呢?既给下面的豪强手下们展现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脉实力,让其归心。又得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充满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为基,加上袁氏的数代积累和其盟友们的支持,袁绍的兵力将会急速膨胀。

 现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两万,再拿下豫州,得兵十万又岂是难事?

 可以说,现在的袁绍终于有了大业的根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就是这些复民户。他们被来回的算计和利用,被欺骗到祸害他们袍泽的凶魁手下卖命。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讽刺的吗?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而到今日,许攸的谋划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复民户在成为袁氏的徒隶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复了战阵。

 现在这四千人并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阳城内。只待袁绍命令,就可举兵竖旗起事。

 所以袁绍这一次就是动员大会,是他举兵复仇的最后一次大宴。

 看着下面文武济济,再想着手上五千锐兵。

 袁绍赞许地看了一眼边上的许攸,暗道:

 “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就是骄傲一点又如何呢?”

 见时机都差不多了,袁绍对侧市喊了一声:

 “请斧钺、节杖。”

 随着袁绍一声令下,两队甲兵从侧廊进来。

 其中为首的韩猛手里拿着一面斧钺,后面的李典举着一根八尺的节杖。

 看到这两个东西,在场人皆惊呼出声。

 因为这两样东西,可太不该出现在这里了。

 其中那把饰金大斧,是国家专为赐予出征大将,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经禀奏即可诛杀违令军将的权柄。而那根八尺牦尾节杖,是司隶校尉威权的汉节。

 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在袁绍手里。

 在场的如郭嘉这样的,其实已经猜出袁绍的打算了。他们心中对袁绍的认可又更深了一层。

 果然,当这两样东西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后,袁绍痛苦流涕,却不说话。

 这时候,许攸问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绍悲戚道:

 “我哭这天下板荡,衣冠丧乱。”

 “我哭这奸臣当国,忠臣灭门。”

 袁绍赤红着双眼对众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如今汉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乱,东有蛾贼流毒,西有羌狄变乱,四方境内盗贼蜂起。前者王师屡出,覆亡相继,如今却父子相对,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义同休戚,自当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祸乱从来生内,败亡自举厅堂。何进本贩猪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势,忝朝堂之上,不思报恩敉乱,却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可怜我袁氏一门众,帮扶幼主,皆死于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问在场诸君?”

 说完这些,袁绍起身下来,左持斧钺,右执节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面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亲赐我斧钺节杖,让我回乡起兵。绍汗颜,力薄气小,不能救天子于水火。每每念此,绍皆面北而泣,恨不能早起义兵。”

 “幸诸君用命,如今虎贲并齐,我今我欲起义兵,兴赴京师,内除君侧,外清逆乱。敢问诸君,与我一道向西否?”

 在场文武,尽皆站起,高呼:

 “愿随主公,兴义兵,伐不臣,匡扶汉室,还于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绍起兵于汝阳,一时汝南震动,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旬月,袁绍尽得汝南地,天下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