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阿三 作品

第110章 关于楚幽王的传说


   穿越前,柯岩在大学学的是历史,有关李三古堆和楚幽王的研究文章,以蔡廷祥的为最多。这原因即是他和他的团队接触寿县楚文物最多。

   蔡廷祥为此曾感慨地对柯岩说(当然是穿越后的柯岩了):“若我们自己能组织挖掘,这一段历史会更加清晰,中华文明又可添浓笔重彩的一笔。”

   带着这样的遗憾,蔡廷祥与柯岩、柳曼他们回到了南京。他和他的团队准备潜心研究,扎扎实实搞出一些成果来。

   可惜国难来了。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蔡廷祥的美梦。那一年,他被迫撤向重庆。

   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蔡廷祥及他的团队建国之后才出成果的。

   楚国是战国时代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立国久远,实力雄厚,一直以来都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诸侯国之一。

   即使只经过了昙花一现的吴起变法,楚国的国力也有了不小的飞跃。《史记》上说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可见,如果当时吴起变法成功的话,那统一天下的是否秦国那就不一定了。

   很遗憾的是,楚悼王死后,旧贵族联合起来,将吴起射杀,楚国的崛起之路戛然而止。

   此后的楚国一直没有大的起色,军政大权掌握在昭、景、屈三大家族手中,体制一直比较落后。

   所以,历史学家韩非曾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确实是一针见血的评价。

   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古代,成吉思汗领导下的半奴隶制的蒙古,灭掉了封建化程度很高的宋朝。

   所以说,在许多情况下,体制的落后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大事儿,最重要的是政通人和。

   而楚国长期以来最缺的也就是政通人和。

   在楚国内部,长期以来各个大家族互相牵制,利益纠葛不断。

   一代昏君楚怀王继位后,楚国内部更变得糟糕透顶,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一再失误,楚国从吴起时积累起来的优势丧失殆尽。

   秦国崛起后,楚国和齐国是东方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有一段时期,齐、楚联合制秦,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张仪到楚国游说后,昏庸的楚怀王被张仪骗得团团转,竟然下令与齐国绝交。

   当楚怀王明白自己被张仪骗了之后,他不是设法弥补与齐国的关系,而是兴兵攻秦。

   其结果是楚军大败,白白丢失了六百里的国土,富庶的汉中郡也被秦国夺去。

   楚怀王恼羞成怒,头脑一热,竟倾全国之兵与秦国决战,结果再一次一败涂地,楚国国力被严重削弱。

   在政治上,楚王更是昏庸。

   楚怀王身边不是没有贤人,屈原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屈原的经历想必大家都知道,怀王听信谗言不用屈原,屈原最终投江自尽。怀王身边的人才,遭遇大抵如此。

   怀王以后,楚国在政治上并无多大起色,贵族依旧腐败,国王依旧昏庸。而此时的秦国却在昭王统治下蒸蒸日上。

   秦、楚多次发生战争,楚国大多是失败方。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了楚国首都郢,焚毁了楚国先王的陵墓,楚国被迫迁都于陈。

   此后,趁合纵的机会,楚国收复了部分失地,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楚考烈王时期,楚国曾一度复兴。但这与楚考烈王基本无关,而与当时楚国的实际统治者春申君有关。

   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当时他和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被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当然战国四公子虽然对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他们本质上是各国的旧贵族势力,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股势力。

   战国四公子中,以信陵君最贤,春申君最奢。《史记春申君列传》曾这样写道:“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