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盐大伯伯 作品

第123章风口浪尖(第2页)

    对于秦军的来援,芒卯并不是没有任何预料。只是他认为,秦军就算来援,也绝无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到达,所以当10万秦军如幽灵般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芒卯大惊失色,丢下部队落荒而逃。


    军中无大将,自然混乱不堪。军心大乱的赵魏联军,见白起大军如入无人之境般,在联军中所向披靡,不断地收割着他们的人头,只能各自为战、只求能够保住性命。


    转眼间,联军13万人马,都做了秦国的刀下亡魂。其实韩赵两国名为联军,实际上也是各自为战,因为将士之间的配合需要一段时期的磨合。为了不影响战争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此次战役中,打着联军旗号的13万人马,其实都是魏军。如果是赵军,也许就不会如此轻易地被击溃,尤其是在赵军大将廉颇、赵奢等人的指挥下。


    白起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和赵国的精兵强将一较高下。只可惜,这一次带兵的赵军将领,竟然不是廉颇,而是贾偃。


    眼看着魏军败得如此迅速,贾偃大吃一惊。此时贾偃只能率领大军死守,只要赵军能够支撑到廉颇大军的到来,两面夹击之下,定然能够击溃秦军。贾偃也颇有领兵作战的经验,见白起大军来势汹汹,他不慌不忙地在黄河岸边布下阵势,秦军先锋胡阳几次猛攻,都惨败而归。


    几日以后秦军隐约地看见,黄河对岸的廉颇大军即将到来,激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将士的脚步让大地摇晃。此一战对白起来说,是他一生第一次正面和赵军交手,廉颇成名早过他,是他向往已久的对手。


    如果让贾偃的大军顺利支撑到救援到来,敌军以逸待劳,秦军势必会大败亏输。既然强攻不成,那就只能智取。


    白起用计,向来是连环出招,让敌人应接不暇,此次也不例外。


    第一招,白起派遣使者前去赵军营中,向贾偃招降。贾偃自然不会就范,一见使者,差点就违背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其实白起也没有指望贾偃会率部投降,这不过是他的疑兵之计,旨在为第二招打掩护。


    第二招,就是让4000轻骑兵在双方谈判时,悄悄掩到赵军的侧翼,只待两军处于胶着状态之时,再趁势冲击赵军。到时,赵军必然会惊慌失色,军心一乱,大事可期,成败在此一举。


    果然,就在秦国和赵国的军队于正面厮杀不停时,轻骑兵出动了,他们都没有携带任何盔甲,而以血肉之躯直接冲击赵军的阵营。不久,赵军就出现了变乱之相,开始缓慢地向后撤退。白起依照计划,命令军队在包围魏军时故意留下一个缺口,其后设长矛,其他三面竖起盾牌,将赵国军队逐渐往黄河的方向逼去。很快,赵军将领贾偃弄明白了秦军的诡计,但是为时已晚,赵军退到黄河边后,就没有了退路。秦军向没有退路的赵军强攻,赵国士兵一个个被挤入滚滚的黄河之中,还没来得及叫一声就被黄河水冲走了,两万浮尸差点堵塞了黄河河道。


    主将贾偃见大势已去,不堪受辱,于是拔剑自刎。


    而对岸,廉颇大军正好赶到,一双血红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河岸这边的白起。


    此一战,白起大军再次大获全胜。自白起出师以来,魏国连番损兵折将。在伊阙一战中损兵16万,不久又被魏冉斩首8万,如今再被白起灭掉13万,整个魏国,已经无人可用。


    从当时的战略局势看来,魏国是东方六国的脊梁所在。眼看秦国马不停蹄,欲要扩大战果,趁势灭掉魏国。


    天下危矣!


    赵惠文王只能马上联合燕国,以救援魏国。这时魏安釐王再次决定以土地换取和平,于是将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之地给秦国。这一次,魏王虽然还是沿用了老伎俩,但还算是明智之举。因为秦国已经认识到,赵国虽然损失了两万人马,但是其精锐并没有被消灭。赵国正在策划各国合纵共同打击秦国。于是,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决定见好就收,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在第二年,秦把所占韩、魏的南阳与楚的宛,合建为南阳郡。


    但是魏国并没有参加赵国的合纵,而是借机投入秦国的怀抱,赵国的图谋就这样化为泡影。而秦国则终于打破了渑池之后的盟约,可以顺理成章地打击赵国了。但在此之前,秦国还需要对付其后方最后的一个隐患——义渠国。


    此后的事情,前番已有介绍。秦国宣太后以铁腕手段,诛杀了和她相好了数十年的义渠王,秦军顺势灭掉了义渠国,平定了西北边患,秦国有了征战天下最为巩固的大后方。而赵国,已经站到了与秦国大军战斗的风口浪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