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盐大伯伯 作品

第155章“赫赫盛汉”(第2页)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原陵。

    四野一片白色,举目全是哀声。在这原陵之上,庄严肃穆,悲凉如风。原陵又名汉陵(今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俗称“刘秀坟”,顾名思义,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死后的陵寝。此前二月,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驾崩,举国上下一起为这一位英主致哀。

    刘庄携百官一道,为先皇守孝,夏四月丙辰日,刘庄开始颁布其继位以后的第一纸诏令,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1.表谦虚谨慎之意。刘庄自称为年轻晚辈,遵照旨意继承汉之大业,因此每日从早到晚都惊恐不安,不敢荒疏懈怠贪求安逸。他承担国家命运,继续奉行先帝的体制而以文德治理国家,有如不知种庄稼的艰难,唯恐出现失误。而先帝之恩德普照天下,其德行能与古代的圣帝明王等同,协和万邦之众,达上通下,恭敬地祭祀百神,施恩惠给鳏寡之人。

    2.谋求公卿大夫百官乃至天下百姓之助力。为此,刘庄不惜大肆赏赐天下众人。同时大赦天下,曾经的罪犯都被放出,曾经因为战乱被掳掠的妇女重新获得自由。一部分被贬官吏还能够官复原职,赏赐金银。封侯拜将,如拜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又如封赵熹为节乡侯,李䜣为安乡侯,冯鲂为杨邑侯。

    3.完成先皇丧葬事宜。派太尉赵患在南郊祭天告知先帝的谥号,派司徒李欣安放先皇棺木,派司空冯纺率领五校兵士负责覆盖黄土为坟事宜。

    他向天下明言,如今上无天子,下无诸侯首领,犹如要渡过湍深的河流却没有船和桨。帝王之位责任重大,而自己年轻,才疏学浅,确实需要有贤德的人来辅佐帮助自己。

    刘庄不可谓不高明,在他即位之后,充分地分析了天下大势和国家局势,并结合了百姓和文武众臣的考量,不失时机地颁布了这一纸诏令,此诏令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而积极的反响,使得朝野内外,文武同德,上下一心。

    政局交替时的国家,终于稳定了下来。一时间,汉朝不仅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同时以轻徭薄赋为核心的各项政策也相继出台。

    这年秋天九月,烧当羌人因为不满当地官员的腐败和倾轧,遂举兵反抗,侵犯陇西郡,大军一路士气如虹,在允街县一战中,汉军数千兵马不敌烧当羌人,守城不足一天,就全军败退,城池也被烧当羌人的军队夺取。

    当此之时,刘庄及时了解了陇西地区羌人叛乱的前后因由,自认为是汉朝官吏的错,然而,他却不能惩罚汉朝的官吏,因为那样就更加承认了烧当羌人叛乱的正义性,而且阵前杀将,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为今之计,他只能采取措施,获取陇西、凉州等地居民的民心,因为他通过分析,认为当地只是一部分人对于当地的官吏有意见,然而对于中央政府,他们还是比较忠心的,因此,刘庄下令,赦免陇西郡的囚徒,对有罪的人都减罪一等,不征收那里今年的田租和赋税。除此以外,刘庄还对从天水调发的三千人下令,免除他们这一年的雇役钱。

    这年冬天十一月,刘庄派遣中郎将窦固,监捕虏将军马武二位将军领兵讨伐烧当羌。自己兴之所至,带了几个随从,出宫直奔军营而去。出得洛阳城,便是官道,官道两旁则是片片良田,一样望去,荒草凄凄。突然闻见号角三响,三通鼓罢。一队兵马裹着应征民夫向西开拔。道路两旁则挤满了送别的人,父母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儿女哭父亲,牵衣拽马,遮道而哭,号泣声响成一片。众征卒无不动容,有软弱者甚至纷纷落下泪来。

    恰如后世杜甫的《兵车行》所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此刻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极大地感染了汉明帝刘庄,于是回宫不久,便命人暗自查访当前社会状况,随即颁下诏令,命令有关部门务必顺应农时节气,使百姓不要受到烦扰。他知道,当时举贤察能有弄虚作假现象,奸邪谄佞之人未除,权贵阶层行请托之风,酷吏们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百姓愁苦哀怨,无处申诉冤情。因此严格命令主管官吏要查明各类罪行上奏呈报,若举荐不实,将并治举荐人之罪。另外郡县官府经常趁征发百姓服役之机,擅自作奸牟利,欺诈勒索贫弱百姓,使下层贫民先受其苦。应该务求劳役平均,而不要枉滥苛刻。

    此令出时,正值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十二月甲寅日。

    这些政策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甚至后世也有人对刘庄的作为大加赞赏,有诗词曰:

    恭学儒法誉神童,修制礼仪政清明。

    秉承汉室严治国,与民养息事亲躬。

    冷剑寒霜拨反正,班超出塞漠北征。

    君主竭力战事宁,天竺谴使佛道生。

    刘庄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时人颂曰“赫赫盛汉”,与其子汉章帝时期并称“明章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