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 作品

一百零九 入戏的刘宏


   刘备不舒坦,其他人其实也不舒坦。

   从这一年的正月初一开始,朝野之中杨赐和袁隗、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间的党争也越发的激烈。

   双方拼了老命的想要找到彼此的破绽,竭尽全力把彼此置于死地,从而获得全面击溃对方的机会。

   因为杨赐弹劾袁隗和荀爽品行不端,无中生有编造一些桃色谣言试图让袁隗和荀爽社死,手段十分恶毒。

   袁氏和荀氏内部的一些鸽派势力受到了羞辱,势力大衰,袁氏和荀氏的主流势力遂无可奈何的彻底和今文学派撕破脸皮,彼此之间再没有一丝一毫的缓和空间。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越发的泾渭分明,越发的像两个彼此看不爽对方的政党,有了相当明确的团体意识和敌我意识。

   东汉末年的党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刘宏眼看着双方狗咬狗,看着双方不自觉地把仲裁权拱手让给自己,让自己决断他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丝毫没有感受到危险的迫近,反而越发的愉悦。

   这种深入参与政治斗争的感觉让刘宏感觉非常好。

   而且刘宏所做的还不止于此。

   在刘备的帮助下,刘宏从光和六年的正月开始,就多次驾临太学,聆听新上任的左氏春秋博士郑玄的讲学,并且亲自和郑玄谈论一些关于左氏春秋的内容——刘备帮忙整理的,刘宏只要提前背一下就好。

   当郑玄发现刘宏不是单纯过来走个过场的时候,也就多了几分心思。

   自打郑玄接任左氏春秋博士,并且在太学正式开班授课以来,天下学子熙熙攘攘,全都往太学里面跑,哭着喊着要拜师郑玄,加入郑玄门下,哪怕仅仅是成为郑玄的门生,也没什么不可以。

   今文学派那边一开始不在乎古文学派在太学内部的全面上位,但是杨赐复位之后,随着太学的学术氛围快速的恢复,杨赐感觉情况不妙。

   一看太学的发展势头猛烈,且眼看着就要变成古文学派的学术领地了,大惊失色,立刻决定拿出资源和古文学派争锋相对。

   在杨赐的带动下,目前还在掌控中的十三家法传承家族中有七个家族高速响应了他的号召,分别派遣优秀的核心族人与优秀的高足弟子前往太学,重新拎起了他们在太学内几乎荒废的事业。

   倒不是说他们要真正的让出什么政治利益,但是仅仅是和古文学派争夺人望,争夺不怎么需要付出政治资源的门生,也是很有必要的。

   经此一战,古文学派巨大的人望让杨赐等人心有余悸,他们觉得他们不能继续封闭起来玩小圈子的游戏了,必须要一定程度的做出对外开放的假象,以改善他们的民间声望。

   再不做出改变的繁荣假象,肥水就要变成天下人都不在乎的废水了!

   当然,真正的利益他们是不可能让出来的,仅仅只是讲学而已,如果实在是有优秀的,象征性的收一下门生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收弟子。

   这才哪到哪?

   到光和六年二月,原先几乎荒废的今文学派的太学事业开始有了起色,当一些士子真的发现这些阀阅家族拿出了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投入到太学里面的时候,便有些忍不住的想要来占占便宜了。

   因为今文学派的确还没有真正走到末路,看起来还能继续苟一阵子。

   有了竞争,才有韭菜们的好日子。

   郑玄的存在,无异于为一大批鲜嫩的韭菜争取到了一些正儿八经的“肥料”,那些阀阅家族是真的想要在太学内和郑玄争夺话语权的。

   原先的汉末太学号称三万太学生,可里头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在学习的,多少是在混日子的,就很不好说了。

   反正就刘备所知道的,几万人的太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来雒阳镀金见世面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从进入雒阳太学开始一直到“学成”,连所学经典的博士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纯粹就是花了家里一大笔钱来雒阳消费的。

   这三万太学生给雒阳城里的老雒阳人们带来的消费推动是非常大的,老雒阳人们虽然多少看不起这些外地来的太学生,但是对他们的消费能力还是相当称赞的。

   当然,钱留下就可以了,人就不用了。

   哪里来回哪里去吧。

   可是从光和六年年初开始,太学散漫的气氛开始消失不见,往日里总是混日子的混子们也不怎么混日子了,开始正儿八经的学经了。

   东汉初年那种繁盛的学术氛围似乎正在一点一点的回到太学,重新在太学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