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锐何君 作品

第201章 白俄临时政府(一)


  东北想了解陕西的降水,需要做些什么?

  根据已经完成的情报体系建设报告,程若凡确定花不了几个钱。东北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的情报站维持费总共不到10万元。

  站点并不打探高层消息,收集完全公开的气候,降水,温度,粮价,物价,市场产品产地等消息。在气候与降水,在西安、宝鸡、汉中几个情报点,东北气象学院每年轮流派出人员到东北在陕西设下的气象站做监测,风向标,风速仪,温度计,降水测量器,就足以轻松营运这些站点的气象情报收集。

  维持这么一个综合情报站点的费用,一年净支出不过千余元银元。在陕西一省设下几个点,花费也不到万元。

  1920年北方旱灾情报从早春就开始传向东北,连程若凡这样对气候了解的门外汉,看完降水量对比,也知道事情不对头了。夏初旱灾刚成型,东北政府里面负责移民的部门已经完成了人员部署,开始加大从旱灾地区向东北运送移民的行动力度。

  等军委成员开始正式讨论旱灾,大家考虑的已经不再是如何抗灾的问题。参谋长程若凡对于如何把灾民快速转化为自耕农并没有经验,回想着自己在边境看到的村子分布,程若凡给出了建议,“最好能在边境设立村落,安置百万灾民。”

  不仅程若凡对于边境没啥经验,军委成员也没有。大家都能明白程若凡的目的是强化边境的中国人口,增加力量,徐乘风提出了一个建议,“村子距离边境10里地,会不会好一点?”

  程若凡摇摇头,“你若是担心俄国军队杀过边境,那就多派部队在边境巡逻。如果指望俄军进军速度不够快,那就把村落设在距离边境50里,岂不是更好?”

  徐乘风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判断就是正确的,程若凡既然说出了一个门道,徐乘风也不强求,只是把两人的看法写下来。

  各个部门开完会,负责人在沈阳开会,外蒙、内蒙、黑龙江、吉林地方都表示,“我们这里没有灾情,可以接收一部分灾民。”

  辽宁省南部,就是辽东半岛也有灾情。辽宁省省委书记陈德力刚上任没几个月就遇到此事。年轻的省委书记下巴上有几个红红的疖子,一看就是着急上火。

  陈德力书记介绍着情况,“辽东半岛上各县,其中有三个县的工作非常差,水利设施并没有完成,省委已经决定对这三个县的班子进行调整。另外六个县基本完成了计划中的水利工作,在这次抗旱中,只能起到最低限度的作用。人畜饮水得到了保证,没有水来完成农田灌溉。这些地区的水利建设要加强。整体上看,辽宁北部还好,南部需要启动开仓放粮的工作。”

  听陈德力讲完工作,吴有平心里面盘算着。三个县的人口不过几十万,完全靠本地储备粮只怕不够。去年和今年,东北靠出口农产品赚的盆满钵满,也就是说,粮食不多了……

  刚想到这里,就听何锐说道:“以当下局面,我要求调整东北现在的粮食出口政策,增加东北粮食出口税,增加数量为粮价的100%。”

  陈德力听何锐要改变粮食出口政策,就觉得何锐要禁止粮食出口,心中大喜。然而听说何锐并没有禁止粮食出口,而是要把粮食出口税增加,又觉得失望了。

  其他几个省区的负责人倒是无所谓,既然事情到了现在的地步,先别饿死人就好。而且这两年东北各地粮食产量暴增,旱灾影响最大的吉林省反倒不再是粮食最强出口省份,有大量人口填充其他地区的农牧业,能够大大增加农牧产量。

  就在众人觉得事情大概就可以这么处理的时候,招商局局长莫里循要求发言。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莫里循问道:“何主席,这么做岂不是要终止出口了么?”

  何锐点点头,“到底是钱重要,还是人命重要?东北又不是爱尔兰,我们不能一边救灾,一边拼命往外面运输粮食。”

  一句话就让莫里循不再吭声。莫里循看得出,东北政府的官员们对于爱尔兰大饥荒了解很少。但是作为英国人,以及《泰晤士报》的专栏作者,莫里循可是很清楚当时的英国政府是如何处理爱尔兰大饥荒。

  就如何锐所说,在爱尔兰大饥荒饿死人最多的时期,英国政府也没有停止从爱尔兰购买大量的粮食。至于爱尔兰人饿死几百万,还有上百万人口逃离爱尔兰,英国政府其实是乐见其成。

  而何锐现在对应灾情的态度与当时的英国政府完全不同。莫里循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任何政府都必须解决灾荒引发的问题。这方面,莫里循其实颇为钦佩。至少在欧洲,就没有这样的传统。既然引发灾荒的并非是欧洲政府,救灾自然不是欧洲政府的工作。欧洲政府要做的只有维持社会稳定这一件事。

  就如英国政府面对爱尔兰大饥荒,从头到尾的出发点只是维持灾荒下的英国稳定。爱尔兰人死了几百万,逃去海外百万,符合了维持社会稳定的思路,自然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

  与之相对的,各国前来救灾的行动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极大厌恶和反对。有人说是外国帮助英国政府赈灾,削了英国政府的面子,导致英国政府的不快。身为《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莫里循本人并不认同。

  英国政府其实不在乎外国跑来帮助救灾。真正让英国政府在意的是,一旦外国提供的赈灾行动展开,就让爱尔兰人有了原地解决灾情的希望和期待,有了希望和期待,灾民们就有了方向。不再饿到无力动弹的爱尔兰灾民还有点力气拿起武器。

  如果希望和拿起武器的体力结合起来,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想明白了这点,莫里循生出一股冲动,回去之后要写几篇关于此次中国灾情的新闻报道。虽然莫里循知道英国政府的目的,但是不等于莫里循就支持英国政府采取的手段。尤其是与中国救灾思路相比,莫里循更认同中国。

  确立了大方向,各路领导就回去工作。何锐一个电话就把《东北日报》总编莫杨请来,莫杨一见到何锐,就急切的把《东北日报》的宣传主题,东北大救灾讲给何锐。

  何锐平日里对莫杨很客气,此时却着实没空,听莫杨说了个大概,何锐就把自己的要求讲了出来,“第一,宣传水利建设在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二,宣传东北调整粮食出口税增加的新闻。这两件事先完成。”

  莫杨推了推眼镜,觉得这两条内容对于整个救灾来说几乎没有意义。兴修水利是个长期过程,对现在的灾情毫无作用。至于增加粮食出口税,在莫杨看来简直是莫名其妙,在这种时候还出口粮食,这简直与救灾是背道而驰。怎么能拿出来大讲特讲呢?

  稍一思索,莫杨又推了推眼镜,“主席,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

  何锐很喜欢这样的敏锐,也率直的答道:“我不想对英法日本做什么解释,这些事情就是让他们听的。若是英法日本顶着巨大压力继续购买粮食,到时候我们只能继续增加出口税。”

  莫杨明白了原因所在,受命而去。何锐让秘书给程若凡那边打个电话,告诉程若凡,因为灾情,辽宁南部的辽东半岛要强化水利建设。需要军队派出部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