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南斐 作品

86. 学校 构成一个“人”的“必经之路”……

    这一整个听下来, 尤其是再听到天幕说的后半部分
 

    所谓一体两面,分说两端,原来都并非那么简单就能下定论的。
 

    朱佑樘治下出现过“弘治中兴”, 但是留下了不少烂摊子,可见其在位统治期间,必然也是出现过不少错处。
 

    还有朱厚照设立豹房,宠信宦官刘瑾, 又杀刘瑾,以及其亲征的应州大捷等, 也是不能说只贪图享乐,毫无作为。
 

    听天幕后续之言, 其后皇帝皆是如此, 都不可片面看待之。
 

    但是否能上这明朝的功德名单
 

    朱元璋又是不禁再次翻看起来,也不知是第几次翻看了,每一次翻看都有不同的情绪体验,皆是各种复杂的心思情绪, 而后再听天幕先前说的最后那部分时, 又是换了更为复杂的心思情绪
 

    这功德名单上出现的人名,原来最终看的,还是其作为有没有作用到百姓身上, 而并非单纯去看其个人能力如何。
 

    是百姓啊,原来百姓才是重中之重。
 

    所衡量的最根本标准,其实就是对治下百姓如何。
 

    也因此, 单看其功绩和能力, 确实有的听着还不错,但是却没能上榜,比如朱厚照。
 

    有的总体来看, 功过都有,但因前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所以仍是可以上榜,只是数值偏低,比如朱佑樘。
 

    有的则是完全过大于功,所以哪怕出现过“万历中兴”,却最终也没能上榜,比如万历皇帝朱翊钧。
 

    不止朱元璋发现了这一点,其他历朝历代众人也都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更是不由得陷入了深思之中。
 

    百姓从一开始君舟民水,守业更比创业难,再到现在出现的这份功德名单,这由始至终,原来一直都不曾变的,也是评说他们这些人物时,其一直所依据的,从来都是这“百姓”二字。
 

    所谓百姓,才是其功德名单中,最根本和核心的衡量标准。
 

    百姓,人也,也是国之根本也。
 

    其实一直都不曾变过。
 

    朱元璋再次认知到了这个问题,复杂深思之后,便是不由得叹息,难怪明朝的排名竟是如此而且还有两点很重要的是天幕所说的文官集团以及明朝后期阶段,得用和可用的人才还是不够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是不由得咬牙磨牙。
 

    被文官集团所裹挟
 

    还有所谓的党争以及天幕说的,关于明史失实和失误的问题
 

    朱元璋脸色都冷了下来,哪怕这些事不是发生在他这一时期,也让他深深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还有人才是不够还是不行
 

    如天幕所说,究竟如何能培养出足够优秀,并能力使到位的相关人才来
 

    现下不止是朱元璋,其他历朝历代诸人一路听下来,也不由得关注起这个问题来。
 

    毕竟认识到国之根本是为人,尤其是所谓的“人才”,再加上摆在眼前看得见,却点不开的庞大资料库,实属是勾得他们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如何培养人才,收揽人才好让自己手里有人可用,而且再也不怕无人得用。
 

    除此之外,有一个道理他们可都懂得
 

    这人才一多了,那他们可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多了。
 

    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人才。
 

    无论什么领域,也都需要人才。
 

    无论在哪个方面,同样也是需要人才。
 

    比如教书育人,教育儿女需要相关人才,而身为父母,自己大概也需要懂得相当一部分教育相关的学问才行。
 

    再比如医学方面,工程建设方面,军事军队方面,治理国家方面,抗灾救灾方面等等单就说医学方面,往大的方面说,就有中医和西医之分,往细的方面说,中医还有推拿和针灸等等小的分类,所涉及内容极其庞杂繁多。
 

    这一个行业,就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出来,更别说其他行业了。
 

    各行各业都同样是如此。
 

    所以培养人才,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说说就能成的事情。
 

    尤其是治理国家方面,如何选人用人,如何筛选真正有用之人,又如何辨别是否有欺上瞒下的行为,如何整治贪官污吏,如何制定取之于民,又能用之于民的政策,使国家能蒸蒸日上,更良性的运作起来
 

    可见这也不止是选用和培养人才的问题,还包括自身如何分辨什么是有用和得用的人才等。
 

    秦王宫。
 

    嬴政不禁点头啊点头。
 

    就连他看着那资料库,也不由得有想要学习的冲动。
 

    对比那庞大资料库的内容,真是越发深觉自身仍有可填补的地方。
 

    所以他是真的太想要这资料库。
 

    简直是宝藏,让人抓心挠肺的想要。
 

    其实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提升自身,与人相关的,也都脱离不开“教育”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