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T桃桃 作品

第二百五十七章 遇到茬子了(两章合一)


  其实直到此时,别说二道河从上至下没搞懂招娣为什么自戕。

  好些人向刘老柱打听消息,刘老柱压根儿说不明白。

  就连许有仓和许有银哥俩,也没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许老二回村就那么一会儿功夫,又要忙着拽他关叔写药方,又要安排事儿,还要朝他媳妇伸手要钱,哪有空细说。

  可这并不影响,许有银在不明状况下,就对他大伯一家有很大意见,第一反应听说出事是烦透了。

  许有银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经历,反正他有。

  他小时候去奶家玩。

  因为他奶早早和大房一起过日子,所以等同于他是去大伯家玩。

  他又是小孙儿,到饭点儿奶奶指定会留他吃饭。

  许有银记忆中,真不夸张,吃一回,伯娘和奶吵嘴哭嚎一回。

  就好像他能给大伯家吃得倾家荡产似的。

  然后大伯回家先叮咣踹水桶,再皱眉瞅他,那意思是他招惹的麻烦。奶奶要是哭嚎着,非要干过伯母留下他,大伯就在端饭碗前,一遍遍看着他长叹气。

  而他绝对没有理解错,大伯快要膈应死他了。

  虽然他从没有寄人篱下过,但是几岁大就没了亲爹,他自小就对那些嫌恶的表情很敏感。

  所以要说自己的错误,只能说,现在想想就是很没脸,人家烦他还不长记性总惦记去。

  没办法,小时候太馋。

  奶奶再咋样是大人,兜里很有钱。门口过货郎,奶奶会给他买四块饴糖,让他拿家给哥,还会给他偷摸蒸糖三角。

  哥哥们又通常不要,他能不惦记几里路往大伯家跑吗?

  在许有银心里,要说大伯只是用嫌恶眼神他,他也真不至于打心眼里记恨。

  要说这份恨,事实上,还是他娘一次次造成的。

  因为后来随着他长大敢顶嘴,真的是每次顶撞大伯一家子也是占了道理的,打心眼里觉得大伯管得太宽。

  凭啥没有去二道河探望过,只用猜的,就敢随意评价他娘拉拔他们几个,如何如何不会过日子?他不爱听。

  俺们家愿意咋过咋过。

  然后这就坏菜了。

  不仅大伯会祖宗三代的骂他,贬低他,说他啥也不是。吃的粮食都吃进狗肚子里了。

  连娘回家也扇过他大嘴巴子,问他为啥要顶嘴。还说你大伯再不好,那也是长辈,你敢顶嘴就是不对,你要敬重他。

  许有银就不明白了,凭什么我们晚辈要毫无底线地敬重长辈,你们长辈对我们晚辈,却连最基本的礼貌都没有。

  我们做晚辈的,难道不是人?

  出生晚有罪啊?你们只靠辈分却不讲道理,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倚老卖老。

  而且咱拿人家当亲大伯,人家拿咱当亲侄儿看没有?

  像是最近一次事,就是去王员外家找活干。

  当雇不了那么多人时,他大伯一声也不吱声。

  他二哥没招了,只能带他离开。

  大伯连说句你们哥俩甭管找没找到新活,都要告诉一声好放心,那话都没敢说,怕他们给添麻烦。这是亲伯父干的事儿?少给他讲亲情,他不认。

  当然了,在许有银看来,令他最最生气的仍旧是亲娘的态度。没有这份体会的人,不懂那份憋屈。

  比方说前些年去老宅过年,伯娘每次捧许有书时,都要踩猜他们哥仨。奶在大房家过日子,甭管奶是真看好许有书还是其他,奶也跟着捧,大伯是笑呵呵听着不说话。那意思认可他们哥仨绑一起也不如许有书。

  在他们夸那个孩子时,那你当亲娘的,就别凑热闹跟着踩自己家孩子,去捧那个了吧?

  不的,他娘说俺家这几个,确实比不上有书。

  娘越是这样,他越是记仇大伯一家子。

  许有银每次回忆起这些,就会给自个气够呛。

  甚至前一阵在铺子收银,他没啥事儿还和娘翻小肠提起过。

  很奇怪,娘变了太多太多。或许真像那些客商说的那般,人只有在越涨本事的情况下,才会越通透。

  娘就特意对他解释说:许有书和你们哥仨比就是个屁。

  以前踩你们捧别人家孩子,你就当娘是人情世故。总不能大过年的和你伯娘吵起来说,你家有书哪点哪点就是不如我儿子,少踩我儿子,我挠死你吧?

  而且,老儿啊,你记住,有时人穷是原罪。

  咱家那时确实过的不如你大伯家,娘和你大伯母吵完不要紧,娘是怕你大伯母,会出去讲究你们哥仨。

  而外人通常又只会看谁家里日子好坏,来评价你们和有书谁更有出息。

  所以别往心里去,在娘心里,外面谁也不如你们哥仨。

  你要是实在心里过不去这道坎,不行娘哪日抽空去许家庄老宅吼一嗓子:我儿子是最棒的,许有书比不上!

  这就叫在哪埋下的心里阴影,从哪连根刨起。

  许有银记得当时自己听完简直又哭又笑。

  一边急忙说可别的,人家以为您得了癔症呢,一边急匆匆出了饭庄,躲在房后面。

  唉,没人知道,他都是挺大的男人了,还很没出息的躲在房后抹了两滴眼泪。

  这事儿他也没好意思和二哥三哥学。

  那份委屈,这才缓解不少。

  所以综上所述,一句话总结就是,许有银认为他和二哥三哥对大伯一家的观感完全不同。

  也甭和他论什么亲戚里道。

  他自小就膈应那些不帮忙还总摆长辈嘴脸的亲戚。

  尤其是刚刚进村时,他和三哥第一站还是先找到大伯家。

  当时不知道大伯和伯娘在点灯油商议啥呢,伯娘头上裹块白布,一副装死的样子,大伯盘腿坐炕上,旺娣靠坐在灶房墙上发愣。

  合着你们一家子啥事没有,他们几个傻小子奔波半宿给买药?

  许有银再一寻思四十两药钱花出去,心里更是针扎一样。

  那叫四十两银钱,能给侄女买两本很稀罕的书。能买两辆牛车。能买五套烧坏那样式的粉色衣裙,侄女穿上可带劲了,他们哥仨还没舍得给再补上一套。

  更是他们家今日卖饭的全部银钱。

  这个全部饭钱可不是指纯利润,而是米面粮油醋和人工等等全没刨除。

  一旦要是算净剩,四十两药钱,那要来小两支商队才能纯挣出来。

  因为有的商队花销多,有的商队花的少。

  更不用说拢共忙够呛才能接待多少支商队?走一支少一支,互市商队是有定数的,不是哗哗的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