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T桃桃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三章 新年祝愿(第2页)

 并且他们大将军还觉得这不当什么,连他也会有些惊讶于许田芯在霍允谦心里的分量。

 要知道之所以在那里建寺院,那个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

 他们镇北地拓展,计划中的一步。

 因为从那片野林子穿过去,有一条羊肠小路能直通十三县。虽然那些路现在杂草丛生,但是来许愿还愿的人多了,就能将杂草踏平,没有路也会成为路。

 而途径十三县后,接着再走一段很长的还没被人踏平的羊肠小路,要是能翻山越岭抄近路,就会很快抵达另一个州府。拿下那个州府,那里四通八达,还有大海。

 那里也不像从这面去府城再往前就到冀州大营。

 总之,可以说,那是一条战略要地,盖寺院也为舆论。

 为让更多的民众知道镇北军正处于什么样的处境。

 将来真有那么一天要枪口对内,还是很希望能让更多百姓理解的,可见即将要建的定林寺的重要性,霍允谦就这样不当回事的略过了。

 霍允谦继续看信里内容。

 许甜心已经写到,她祖母当晚就决定集结哪些村落。

 这份执行力,让霍允谦觉得自己没看错眼。

 许甜心说,她祖母还将她最初只想抖小聪明拍马屁升华了,说先甭管人家知道咱砍珍贵树木会如何,就算仍会照常罚银钱,那已然犯错误就认交。

 她祖母只是打心眼里觉得她的建议很好。

 因为家里的互市铺子能挣钱,全靠纪律严明的镇北新军给百姓做靠山。去探望,应该的。

 而她家开铺子了解将领们是有外地年礼的,普通兵士没有。

 作为边境百姓更该自觉知道,晴天莫忘落雨时,和平不敢享安乐,随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如若真的有一日再次爆发战争,那么现在这些普通兵士们很有可能就会上战场。

 在她祖母心中一向认为,有一种逝去不是人已故,是至此没人记得。

 而那些常年驻守在边境的兵士,一经数年未归家,或许连他们的父母也忘记他们的模样。

 真有那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她祖母说会和老姐妹们谈起当初去看望过的小伙子。她们要记得。

 霍允谦将已读完的两页信纸放在桌面上,继续看下一页。

 许甜心好似和贾莱在剖析心理。

 在信中,她说自己起源于抖机灵,可之后每一天她都觉得,那些用行动笑脸回应的应答声,让她和她的祖母都觉得震耳欲聋。

 “许家庄,孙家沟,于家庄,山河屯,蛟河村,杨马架子,小三姓村,三棵树村,碾盘沟,白家庄,蛤蟆塘村,二道河村,无一不应。

 镇上两家书院,学子们无一不应。

 钱员外和镇里那些商人,无一不应。

 大家都想来探望以血肉之躯筑成界碑的将士们,想给脸上满是冰霜,在风雪中坚守的将士们带来欢笑,所以决定一起奔赴风雪中的北境城关。”

 霍允谦终于知道,为何信件会这么厚。

 许甜心还将她看到的百姓们是怎么捕鱼,明明可以偷懒的,毕竟只是来探望带多带少都没事儿,可是来自于各个村落的村民却不停地捕鱼,说再捞点儿,再给将士们多凑点儿。本来天儿就冷,再不吃饱点儿,怎么坚守。

 还有农妇们是怎样积极凑干菜,又对这件事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她都有写。

 霍允谦看到许甜心在信中转述那些朴实的回答,他沉默了一会儿。

 而最后两页,许甜心写给贾莱的话,更是让霍允谦大为触动。

 “北境百姓永远比任何城池的人都懂。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捧焦土一缕魂。

 我从要出发,一直在想我的父亲。

 当年这里家家户户都被征走儿子,没有人比这里的人更明白,北境百姓要和镇北大军荣辱与共。

 尤其它现在叫镇北新军,这回换了主将,他姓霍,他在百姓心中是希望。

 百姓们一盼北地振兴,匹夫有责。

 二盼来自于百年世家的霍将军,至此能成为北地定海神针,镇北新军不断壮大,让外敌再不敢侵犯。

 三盼敌寇可往,我军亦可去。

 我曾问过一位上年纪的爷爷,您跟来还能扭得动秧歌吗?

 他说不仅扭得动,而且他说,敌寇杀的可是他亲儿子,如果再有那一天到来,他还能上战场杀敌。

 所以贾莱爷爷,或许历史巨轮的声音真的太小了,才让所有人,只记得战争胜利或失败的结果,却没有记下每一位普通士兵和平民的牺牲。

 百姓们是多么地希望,有一天镇北新军能为他们的儿子报仇雪恨。

 先登,斩将,夺旗,勇冠,夺下敌军战旗踩于马下,镇北新军能名垂青史,威震华夏。

 此致,向每一位未见其面却深受其恩,忠勇护国的先烈们敬礼。

 向每一位不惧生死,壮怀激烈,饮冰十载不凉一身热血的将领们敬礼。

 向坚守在边疆,坚守北地能生生不息,守护万家灯火的普通士兵敬礼。

 致敬所有不能回家的将士们,许田芯。”

 霍允谦攥书信的手一紧。

 他觉得这才是许田芯对他的新年祝语。

 贾莱还奇怪呢,怎么大将军表情一下子就变了。

 霍允谦来到窗边,下面应是汤圆煮好了,许田芯的奶奶在叫将士们快些趁热吃。

 而其他随行百姓,为了让将士们高兴,仍然不嫌疲劳在接着扭秧歌。

 霍允谦这次接手北地,早就翻阅过记录。

 当年兵力不够,前线从北境老百姓各家征用五万三千儿郎上战场,最后回来却不足千分之一。

 听说数年前,边境北地,基本家家户户挂起白幡,还没有收到补偿银。

 平时戮其力,战时用其命,和敌寇和谈完后,朝廷满意,唯有北境百姓连自己儿子白骨都无处找寻。

 可就是这些心里带着伤痛的百姓,他们此时为让将士们开开心心过一个难忘的上元节,来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