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尚德 作品

124 好了疮疤忘了疼


  不止是三仓,母亲的思想也是并没有因为老大的一番慷慨陈词,而发生太多改变。

  道理谁都懂。

  可是那么容易就成为一个吃国库粮的吗?

  母亲忍不住问:“老大,就是再让三仓去上学,上到高中,万一到时候考不出个结果来呢?那不白白耽误五年?”

  “是啊大哥,”三仓有了母亲撑腰,也嘟囔说,“有那五年,我能挣好多钱呢!”

  母亲已经开始扳着手指头算账了:

  “再有五年,三仓正好十八,该娶媳妇了。

  要是干得好,五年的功夫,大瓦房也盖起来了,媳妇也娶上了。

  可要是上学呢,有几个考上的啊,考不上回来了,什么都不是。

  要房子没房子,要钱没钱,怎么娶媳妇啊?”

  这话让奶奶深有同感:

  “对啊,还是下来干活稳妥。

  再说人人都想上大学,吃国库粮,谁来种地?

  你看咱村那么多孩子,有几个考上大学的?”

  爷爷沉默不语。

  这婆媳娘俩三言两语把大孙子的那套狗屁理论给否了,好像否的也挺有道理。

  可问题是,否了老大,就代表三仓不用去上学了,那英子岂不是还得继续上?

  还是个学生呢,怎么圆房?

  过上半年挺着大肚子去上初中?

  老头从来没像现在这么犯愁过。

  “仓啊,你看这可怎么办好?要不然三仓上学的事,再考虑考虑?”爷爷试探着问。

  “好吧,再考虑考虑。”大孙子点点头。

  爷爷奶奶和母亲那几代人,都是苦日子过来的,还频遭战乱,贫苦的生活把她们早就驯服了。

  在她们的观念当中,只要能活下去,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已经是幸福的人生了。

  真的是做梦都不敢梦到更高的生活。

  可以说经过几代人的贫苦和战乱,已经把她们基因里面对生活的奢望给清除掉了。

  虽然她们对生活的期待已经发自内心地放到最底了,但后世流行的那句话“期待放到最低,所遇皆是惊喜”,放在她们身上是不恰当的。

  此时此刻奶奶和母亲的期待肯定在最低,可是,过几年呢?

  过几年别人家都过好了,家家户户的经济都飞起来,生活水平跑步前进了,她们就很难再保持这种心态。

  只不过到那时,发现自己的三儿子苦于文化太低,好多事受文化所限干不了,就悔之晚矣。

  老大算是看明白了,三仓已经掉钱眼里了,而奶奶和母亲她们那深入骨髓的务实观念,也不是自己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

  “虽然我现在不逼着三仓去上学,但是我要再重申一遍。”大哥说道:

  “三仓觉得他能挣大钱,其实就是我欠人情的结果。

  事实上,做生意不但没有他想的那么容易,而是很难,很苦,风险还很大。

  要是不信的话,就让他再试试吧。

  不过我的平价白糖绝对不能给他用了。”

  “大哥,为什么啊?”三仓当即就叫起来,“凭什么你能给外人用,却不让我用呢?咱们还是亲兄弟吗——”

  话没说完,三仓就又伤心地哭起来。

  大哥从来就是他心目中的偶像,是他的保护神,是比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更亲的存在。

  可是现在,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绝情了呢?

  他是真伤心了。

  虽然梁进仓在上学这事上,下定决心不让步,甚至在言语上一星半点的让步都不想表现出来。

  可是看到三弟的伤心,也不愿做得太过,以免给他造成永久的心理阴影。

  耐下心来解释说:

  “刚才我已经说过,很快天就热了,天热了糖葫芦会化,这个买卖就没法做了。

  还有你们不知道的第二点。

  我之所以现在能搞到这么多糖票,你们以为是因为我认识一个供销社的朋友吗?

  当然,认识这个朋友很重要。

  但是最重要的,是因为现在的白糖供应量大了,所以糖票就宽松了。

  再过一段时间,工厂生产的白糖应有尽有,就会放开,不需要票了。”

  “那太好了!”三仓又兴奋了,“那我就不用求你搞平价白糖了,我自己想买多少买多少!”

  “对,到那时候你想买多少买多少,”大哥说道:

  “可是供销社不是给你一个人开的,你能买,别人也能买。

  到时候是个人就能蘸糖葫芦卖,你的糖葫芦还好卖吗?”

  “我可以便宜一点卖,”三仓叫道,“别人卖五分,我卖四分。”

  大哥冷哼一声:

  “你卖四分,别人卖三分。

  挣分钱不容易,咱们庄户人哪有来钱的路子?对于好多人来说,一支糖葫芦能挣五厘钱他们就干。”

  “一支挣五厘?”三仓嘟囔,“那我可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