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2页)

 “要是你们不敢的话,就献出锦州城内所有粮食和财务,不知道陈大人意下如何?”


 这下子,轮到多铎嘴角抽了抽。


 这话,谁信谁傻子,他看陈大人虽年纪大了,却是耳清目明,一看就是个极聪明的人。


 这些人都狡猾得很,代善这样说无非是想引赵率教打开城门,从而引起一战,就锦州城内那些将士和八旗将士打起来,说句不好听的,那真的叫以卵击石。


 只是这个道理连多铎都懂,一只脚已经踏入棺材的陈大人如何会不知道?


 他支着耳朵,佯装没听到:“大贝勒方才说什么?”


 代善把将才的话又说了一遍。


 陈大人长长叹了口气,“大贝勒实在是太抬举老朽了,我一大把年纪,在赵大人跟前说话也没什么分量,照大贝勒这样说,这笔账怎么算都是我们划算,不过还是得等我回去问问看赵大人。”


 说着,他又是一顿,“这么大的事儿,我看我们赵大人也当不了家做不了主,赵大人得问问看袁崇焕袁大人,袁大人只怕也做不了主,得写信回去问问皇上……”


 照他这样一个个问下去,只怕要等好几个月了。


 陈大人也瞧出阿敏他们脸上的不耐烦,只道:“几位贝勒莫要见怪,像我们这种拿朝廷俸禄的小官儿,既当不了家又做不了主,不像几位贝勒似的说什么就是什么。”


 多铎也算是看出来了,陈大人这人吧,永远都是笑眯眯的,你说什么他都没脾气,要么装作没听见,要么说回去商量商量……这场谈判只怕最后也是无疾而终。


 不过从一开始,多铎也能想到的。


 送走了陈大人,皇太极又再一次召开了紧急会议,大家都算是看出来了,赵率教这是在拖延时间。


 众人七嘴八舌的,皇太极心情不是很好,只道:“……如今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没有退路可言,只能继续打下去,不过也算是有件好事,昨日我们劫到了赵率教派人给袁崇焕送信。”


 “和我们猜的一样,锦州城内的粮食只够供应一个多月的时间,赵率教请袁崇焕派出援兵。”


 “我已经安排人将我们的信送出去了,想必昨天晚上袁崇焕就已经收到了信。”


 这是好消息,在如今而言更是算得上是天大的好消息。


 可在场贝勒面上却无一人有喜色。


 多铎更是与多尔衮互相交换了个眼神――说好听的皇太极这叫谨慎,说不好听的,皇太极连他们都防着了。


 不过,多铎并不意外,这事儿像皇太极的作风。


 莽古尔泰却觉得自己受了伤,只道:“大汗这是什么意思?莫不是不相信我们?”


 “你们都是我的亲兄弟,我怎么可能不相信你们?”皇太极正色道:“可如今战况紧急,小心些总是好的,多一个人知道,便多一分危险。”


 话虽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谁听了心里都会不舒服。


 莽古尔泰只小声嘀咕――莫不是觉得我们会当叛徒?


 这些日子,皇太极与莽古尔泰关系走得很近,隐隐有了拉拢之意,其实对上位者而言,很多时候不需要你多聪明多厉害,需要的是服从,需要的是能够掌控。


 众人再无人接话。


 皇太极则放出话去,五日之后八旗将士动身前去攻打宁远,对外宣称他会带五万人去宁远城,实则只会有三万人去,至于那少的两万人,则会用稻草人代替。


 两碗稻草人坐在马上,远远看去,足以以假乱真,真的将士则徒步走路。


 八旗将士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一部分原因是先天性的身体因素,一部分原因则是他们能吃苦敢拼搏。


 这下哪些人留在锦州,哪些人跟着皇太极一起攻打宁远,又成了个问题。


 如今四大贝勒共同管事儿,剩下三位大贝勒都有话语权,原本皇太极打算留下莽古尔泰与代善在锦州,阿敏随着他一起去宁远城,可谁知道阿敏却是不愿意。


 阿敏道:“……如今我们是等着明廷将士前来援助,等着锦州的赵率教放松警惕后出城来,好来一个瓮中捉鳖,但大汗想过没有,若我们去宁远城,如果不出兵,袁崇焕肯定会怀疑的。”


 “可要是出兵,我们这数万将士岂不是成了红衣大炮下的亡魂?我镶蓝旗将士虽不畏生死,也不会明知道前头没了活路,还去赶着送死吧?”


 他知道皇太极看他不顺眼,知道的不是一日两日了。


 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在心上,他要是不愿意出兵,皇太极还能怎么样?


 就像是从前他违背了与朝鲜签订的盟约一样,做了就做了,皇太极就算是暴跳如雷,恨他入骨,又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