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六百三十七章 朱大典的最后一击


  弇山之上,楚行、陈先赟等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只看到了陈二黑大军列阵完毕,然后明军大规模出现,本以为会泰山压顶,直接突击过来,却不料明军竟然停下来,收罗部队,犯了一个顶级错误。

  而大乾一方,竟然抓住了战机,直接突击了出去。

  当然,虽然这个战绩不错,但是大乾的骑兵,尤其是第三兵团的骑兵,到底是什么货色,大家心里太清楚了,都觉得这波操作跟以卵击石没啥区别。

  便是自己出主意的周凤翔,都满脑子是诱敌深入,而不是直接扫平对面。

  然而别管大乾这边儿如何心虚,也别管大明这边儿的指挥官,如何利落的决断,等到双方引着各自的骑兵,奋力相冲之后,双方在山坡下竟然乱战一团,一时间不分胜负。

  无论如何,什么都可以骗人,但战线是骗不了人的,中军各处居高临下看的清楚。

  明军居然直接被大乾的骑兵给当初,难以进攻,也都各自惊喜起来。

  而这其中,陈先赟最先反应过来,抬头望向天空,看看逐渐向西的太阳,心中盘算着时间、天气,瞬间又多了几分信心。

  毕竟,若是能够顶住攻势,等到天黑,或者老天爷开眼,下起大雨,明军不得不撤走,对于防守一方的大乾来说,这便是胜利了。

  甚至从一个角度来说,这边儿只要能纠缠住,便可以放下不管。

  关键点还是在于正面正常,他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派部队出击高地,以决定胜负了。

  当然,想到高地上被烟尘遮盖的朱大典本部,陈先赟还是强行放下了这个心思。

  但是陈先赟不再只看局部的战局,而是专注于搜索全军全局,那边儿战事却又起了反复,当那吴字大旗领着数千精锐骑兵奋力杀到,却居然不能击退大乾骑兵的时候,后面那面左字大旗,居然也动了。

  堂堂数万大军的指挥官,不顾一切,不等后援,直接率领数千骑兵加入战场。

  不过经此一动,第三兵团的骑兵顿时支撑不住,开始被逼退。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后退居然不是崩溃,而是勉力维持着交战,仿佛被对面的骑兵勉力推过来一般。

  非只是如此,骑兵一路退到己方阵前,陈二黑的分裂军阵,因为缺乏遂发铳的缘故,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伏击效果,但是步兵加入战斗后,对面明军的骑兵推进速度却再次下降了一个层次。

  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是互相僵持了。

  毫无疑问,适才楚行真的不是吹法螺,鼓舞士气那么简单,这支明军真的是强弩之末。

  左良玉的兵马本来就拉胯,而吴三桂的兵马又不充足,再加上他们一路急行军,自然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所以彼时彼刻,这支明军奇兵,真的已经成了强弩之末。

  中军处,如果不是楚行在此,将领们故意已经忍不住庆祝了。

  但陈先赟也好,楚行也罢。

  虽然暂时安下心来,却各自一声不吭。

  都只是远眺其他地方而已。

  而陈先赟在努力朝着高地左近搜索相关部队,并且朝着高地后派出斥候,而楚行则在远望正南面,左良玉身后更远处。

  果然,战局瞬息万变。

  就在大乾被左良玉他们这帮人弄得惊疑未定,时而欢喜,时而忧虑的时候,之前左良玉出现的位置,再度出现了滚滚烟尘。

  很显然,数以万计的部队赶到。

  “大王!总指挥!”李牟看到这里,面色一紧,却赶忙跟楚行和陈先赟建议,“左良玉虽然是强弩之末,战斗力不高,但是却架不住他们有数万之众,若是这般断断续续支援不听,陈二牛将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是崩溃了。”

  “无论如何,是支援侧翼,还是高地,还是发中军决胜,都是在此时此刻了。”

  陈先赟缓缓摇头,而楚行也是凝神不语。

  众人无可奈何,却只能继续观望战局。

  且说,左良玉、吴三桂全军疲惫,战斗力这般疲软,陈先赟在看了两眼之后,就开始考虑了。

  但是陈先赟始终没有行动,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尚未知晓,朱大典的本部会从哪里开始进攻。

  朱大典最后的本部,是骑兵,是有战场主动权的。

  但是他们大乾没有,只能被动应对。

  当然了,应该也不会等太久了,因为热气球和地面的斥候都已经带回了消息,朱大典已经离开了乌鸦岭,正在往正面而来。

  至于楚行,之所以没有开口,却是有另外原因。

  日后进一步往西边儿走,再加上云层逐渐变厚的原因,这使得阳光变得极其暗淡。

  在这种情况下,大营周边区域,因为被大乾将士可以看法了树木和庄稼而裸露的土地,则每当有大军行动,便会有滚滚烟尘。

  这成为了判断军队规模以及运动趋势的主要判断。

  烟尘中偶尔显露的旗帜,与出发前的位置,则成为判断部队阵营的主要依据。

  当面的高地还在血战,而北边儿的沼泽地,同样在血战,同样的道理,此时此刻,左良玉、吴三桂也不得不面对陈二牛、周凤翔血战。

  浸入到骨髓的疲惫感,让这支本该横扫战场的军队,陷入难以接受的消耗战中。

  但不用随军的参赞提醒,左良玉和吴三桂都知道,这种大规模的战场,所有人都要扔下那种局部战场上的得失,不顾一切的叮嘱,为真正的决战创造条件。

  当然,明白归明白,左良玉和吴三桂都非常心痛。

  他们本以为,他们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的大手子的。

  却不料,长途奔袭,让他们丧失了成为大手子的机会。

  没办法,道路不熟,而且天气太炎热了。

  三万部队,这一段时间的急行军,竟然掉了将近一万人,而且今日在弇山之后,却又再度出现了脱节。

  一名左良玉的爱将温泽领着部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又丢掉了五千人。

  实际上,之前派出海东青,压根就不是为了寻找战场的位置,而是试图寻找战友的位置。

  但是这里毕竟是伪乾的腹心之地,而温泽要一边儿行军,一边儿隐蔽,最后海东青也寻不到,最终反倒是因为来到战场的一侧,不得不领着部分兵力先行出战。

  至于之前,左良玉停在原地整顿部队,一则是疲惫,二则也是想等一等手下。

  “吴将军,后面应该是温泽过来了,我瞅着怎么也有四五千人!”眼看着前方冲杀的吴三桂被还回来,已经是满面血渍的左良玉一时大喜,随即勒住战马,在阵中大声呼喊,“你带着你的部下撤下去,我自己挡住一阵子。”

  “左将军有什么办法?”吴三桂摸了一把脸上的血说道。

  “你回去歇着,让温泽过来冲,然后我带队回去歇着,然后过一会儿,你再来……咱们骑兵多,不必这么乱战,分拨次冲,也好歇一歇人和战马。”左良玉当场吩咐道。

  能够被崇祯看中,托付一省之地,左良玉又岂非是浪得虚名之辈。

  吴三桂听完之后,觉得有道理,便也不再犹豫,让身边的亲兵高举旗帜,带着兵马,直接撤出战斗。

  往南边儿接应温泽。

  但是随着吴三桂举着大旗向南,对面那股烟尘也继续沿着道路不慌不忙的迎上,双方眼看着就要撞在一起的时候,这位吴副总兵却觉得哪里不对劲起来。

  但距离不足五六百步,即便是烟尘滚滚之下,也能看清楚情形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哪里有问题了。

  这支部队的行进诡计,距离弇山有些太远,不似自己这一路,更像是从更南的地方过来的。

  不仅如此,对面的阵型保持的也太好了,而且看起来一点都不疲惫。

  而且隐约的看着,骑兵的数量也太少了。

  故此,吴三桂当即下令,自己的本部兵马暂停,乃是指望着两部中间,许多掉队的明军士兵为他们做侦查的意思。

  不过,很快吴三桂的疑惑便终止了。

  因为对面在距离自己尚有四五百步的时候,主动奔出一支四五十人骑兵,远远的便操着河南口音,呼唤两军之间掉队的明军朝着吴三桂大旗下集合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