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九百七十七章 越发繁华的金陵


  士子们的意见,还是需要进行一定尊重的的,所以很快礼部那边就是传出来了消息,直隶四道的会试分考点,只是试行,如果试行效果好的话,那么就会陆续在各省进行。

  这个消息,让士子们满意了,但是却也引来了更多的议论声。

  什么议论?

  不少人都担心,这么大规模录取士子,对财政的压力将会极大。

  要知道大乾王朝本来就是一年一科举,进士科之外还有新学进士科,每年一千多号人都不怎么好安排了,如今各省都来分考点的话,就算一个省几十个人,那么加起来那也是几百个啊。

  这样的话,大乾王朝一年就出现两千多个进士、博士需要安排,需要给他们支付工资。

  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

  不少官员们的担心,以他们传统的眼光来看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楚行看来,却是多余的。

  谁他妈规定进士就必须是七品官的,从九品也是可以的嘛。

  按照楚行的设想,所谓的进士、新学进士功名,只是让他们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证而已,而不是让他们一步登天,让他们从基层做起很正常啊。

  到后期的话,大乾王朝的所有官员,哪怕是最基层的科员,都是需要从会试里选出来的。

  这一次把进士的品级从正七品降低为从七品,就是一个试探,如果顺利的话,明年楚行就决定把新科进士的品级降低而正八品,再过几年,就降低为从八品,再到正九品,从九品。

  到时候,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一甲的进士及第是正九品,二甲和三甲进士是从九品。

  别指望着考中进士后就一步登天当什么县令了。

  别说以后了,就算是现在也不行了,大乾王朝的县令品级可不是传统王朝的正七品,而是正六品,正儿八经的核心中层官员,别说县令了,就算是县丞那也是从六品。

  新科进士不过是七品而已,当不了县令,去年的新科进士下放到地方,都是下放到地方的各级地方衙门的各部门里任职。

  这一点,其实很多新科进士也不满意,但是不满意也没有办法,如今的大乾帝国就这个鸟样,你想要当官就按照这个来,不愿意滚蛋!

  天底下的读书人多了去,想要当官的更多,不差你一个。

  更何况,当官对于读书人,乃至对于所有国人而言,都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几千年所形成的官本位环境,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而且楚行也没有打算去改变。

  进行了新一轮改革之后的宣平八年会试,就是在诸多人的关注中开始举行了,不过相对来说,金陵城里的会试倒是没多少人关注了,关注的都是直隶四道的分考。

  江南道的分考更是引人关注,同时也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一个分考点,足足有五百多名举子报考,并竞争二十名进士科、二十名新学进士科,一共四十名贡士的名额。

  录取率甚至比金陵城的会试还要更低一些。

  金陵城的会试,考生预计有五千多人,而录取人数预计是千人,比例大概是五比一,但是江南道的录取率则是达到了十比一。

  为何?

  这是因为江南道的举人数量是在是太多了,作为读书风气最为浓厚的一个地区,这里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大乾王朝为了照顾其他省份的士子,宣平六年开始,也是效仿前明,录取进士各省严格限定录取人数,江南道每年的名额其实也就四五十个左右。

  这个名额对于一个道而言,算得上是很多了,比其他省都要多。但是对于江南道这种文风浓厚的地区而言,却还是少了。

  他们每年的竞争都是相当激烈的,如今多了这么一个分考的途径之后,很多江南道的学子都是跑到分考点来报考了。

  更加不要说,分考点里考中的考生,是会分配到直隶四道任职的,这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是莫大的吸引力。

  当然了,有得也有失,去了分考点考试,考中了也别指望能够直接进入京畿各机构里任职了,只能是期待以后调任,升职再进入京畿了。

  在金陵城参加会试的话,名次优秀者,是有可能被直接分配到京畿各部门任职的。

  在京畿任职和在地方任职,这里头区别是很大的。

  二月下旬,会试正式举行!

  楚行和往年一样,亲自坐镇金陵城的会试考场,不过还是和往年一样,他只露了个面,然后就回到后头处理其他事务了。

  考生们,基本是没有希望近距离看到楚行的,真正要看到,还得等到殿试以后,到时候楚行会亲自主持考试,甚至当场阅卷,这也是绝大部分新科进士一生当中,仅有的一次近距离看到大王的机会。

  毕竟殿试过后,他们就会到各处任职,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很难升到高层,然后再见到楚行的,只有少数幸运儿可以一路爬起来,然后有再一次见到楚行的机会。

  这一次会试的难度,明显是要比往年的要难一些,尤其是理科的内容。

  没办法,随着大乾陆续开展近代教育,而且也是在科举中加入了理科内容,所以甭管愿不愿意,想要步入仕途的学子们都得学习理科。

  在学习的时间久了,学习的人多了,也就让学子们的综合理科水平渐长,如果现在还是以早几年的难度来出实体的话,估计很多人都能考满分卷子,但是这样也就失去了选拨人才的作用。

  因此加大难度是必须的。

  但是这样也就使得了很多学子们愁眉苦脸了,尤其是去年考不上,今年好不容易学习好了,再来考,发现难度又加大了,其中的绝望是外人很难理解的。

  怎么说呢,考不上的人有,但是考上的人还是会有。

  五千多人里,总是要挑选出来千人的,因此不需要你做的多好,只需要比其他人好就行了。

  外头的学子们对着卷子苦思冥想的时候,楚行也是简单的处理了今天的琐事,然后就直接返回后宫了。

  今天的事不算多,主要是科举的事,而科举的事楚行也是吩咐了下去,自然有人盯着,所以他很快就返回了后宫,但是没多久,他就是偷偷的带着侍卫和秘书溜出宫去了。

  趁着难得空闲一天,他要来一场谋划已久的微服私访!

  微服私访的目的地嘛,自然是楚行向往已久的秦淮河!

  遥想东镇庙时代,楚行就是迫切的希望去秦淮河看一看,领略一下汇集了华夏数千年来精粹的文化圣地。

  当初支撑着楚行率军作战,不辞辛苦亲征的众多信念里,就有着去秦淮河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

  秦淮河,这是楚行的一个执念!

  但是作为大乾的君主,大王楚行在迁都金陵城后,却是一直忙于公事,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外出,有限的空闲时间里,也是需要做其他的事。

  再者,外出视察也是需要进行各种安排的,甭管是公开视察还是微服私访,楚行从来都不会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更不会拿政治影响开玩笑,所以各种准备都是相当的麻烦。

  因此视察秦淮河的事,一直也就拖了下来。

  但是崇祯九年的今天,楚行终于是挤出了时间,并且是提前做了准备,他要去秦淮河视察。

  而且为了确保可以看到最真实,最具精华的秦淮河风光,楚行选择了微服私访,并没有选择光明正大去视察,当然了,即便是微服私访,但是必要的安保措施也是不会少的。

  明面上有着十几个贴身侍卫便装随从,暗地里还有上百号人暗中保护。

  虽然说金陵城如今是大乾帝国的大本营,这几年来持续的整顿,已经是把众多前明余孽给清理干净,治安的不稳定分子也是被逐一清理。

  其治安情况,应当算得上是目前整个大乾帝国范围内最好的。

  但即便是这样,也难保会有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这些护卫们,其实也就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