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044章 人才选拔


  经过一天的商议后,陈希和贺萧达成了一致意见,战役预计在五天后发起,出征部队由贺萧上校亲自率领,万丹守备团一千人尽数出征,而海军的陆战队以及民兵部队,则是留守万丹城。

  而万丹分舰队也是在这段时间里留守万丹港,避免敌人趁机从海上进攻万丹城,之前那些海盗们之所以能够进攻万丹城,就是趁着万丹分舰队不在。

  要不然话,有万丹分舰队在,除非是葡萄牙人出动主力舰队,不然就凭借海盗的那些海盗船只以及土著的船只,是不可能给万丹城造成什么威胁的,更别提成功登陆了。

  有海军舰队在,也有陆战队以及民兵在,万丹城的安全可以确保,贺萧上校也能够放心的率领万丹守备团出征了。

  同时,万丹当局也是要求周边五家归顺的土著领主派遣军队参战,这五家土著领主有大有小,而最大的一家则是雅加达了。

  此地原本是万丹的属国,万丹王族被大乾西洋公司灭掉之后,他们就是趁机脱离万丹的控制,开始自立。

  因为雅加达距离万丹实在是太近,他们也是第一家受到万丹当局军事打击的领主势力,过程不用细说,他们毫无疑问的战败了,然后选择了投降。

  当时王之沂就是把原来的雅加达领主给废掉,另外扶持了一个旁系王族为雅加达的新领主,由此雅加达也就成为了大乾万丹府当局的狗腿子,历次万丹府当局对周边的领主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他们都会派出部队参战。

  因为雅加达的土著们干活还算卖力,为大乾打仗的时候也的确死了不少人,所以万丹当局对他们还算不错,各种贸易政策对他们是比较友好,而且还卖给了他们不是好武器装备,板甲冷兵器什么的不说了,还向他们出手了一批火绳枪。

  因此雅加达领实际上也是目前整个万丹岛上,第一家拥有成建制的火枪部队的领主,就是人数不多,才五百多人而已。

  这一次,根据万丹当局的命令,雅加达是派出了他们的大部分主力部队一共五千多人,包括一千名火绳枪兵,四签名长矛兵,刀盾兵等。

  在加上其他四家土著派出的土著部队,这一次万丹府当局,一共集结了总数将近万人的土著军队,在万丹守备团的压阵之下,掀起了针对整个万丹岛西部地区的扫荡作战!

  这种扫荡作战,不以占领为目标,而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破坏敌人的生产,掠夺他们的财富为目标!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距离最近,同时也是派兵参与家围攻万丹城的巴章王国的一家名为普加的土著领主势力。

  攻打普加城的时候,贺萧率领的万丹守备团并没有直接派出步兵参战,只是让炮兵部队在后方提供了远程火力支援,以雅加达为首的土著军队围攻此城五天后,成功攻克该城,围歼了城内大约五千名土著军队,然后把整个城市一把火烧了。

  普加城,被彻底抹去了,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向后来人诉说着他们的最后命运!

  普加城被攻破乃至被焚毁,也是宣告了大乾针对万丹城被围攻一事展开的报复行动正式开始了!

  一时间,万丹岛上烽烟四起!

  乾元元年二月,又是一年会考时,如果是早几年的时候,每年的这个时候,金陵城总会特别的热闹,因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子们参与考试。

  但是自从大乾帝国对会试进行改革,实施各省分考制度后,前往金陵城参加会试的士子就是少了起来。

  目前基本上只有对自己特别有自信的士子,才会千里迢迢赶到金陵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而信心不是太足,又或者是因为其他因素的限制无法去金陵的士子们,往往会选择在本身参加各省的会试分考。

  这也可以说是极大的减轻了普通士子们参加会试的难度,毕竟大乾的科举制度是和传统朝代不一样的,每年都会举行,这也是导致了士子要么是常年住在金陵城参加会试,要么就是频繁来往家乡和金陵城,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不管是金钱还是时间精力上都是比较耗费比较大的。

  如今可以在各省的省会参加会试,这对于绝大部分的士子们而言,也是一大利好。

  当然了,一些对自己信心十足,又或者本来就是在金陵城求学的士子,他们依旧会选择在金陵城参加会试。

  大乾的科举制度,并没有严格规定说什么样的士子可以参加京师会考,什么样的士子只能参加省城会考,而是选择了不干涉的态度,士子可以自由选择在本省参加会试或者是来到金陵城参加会试。

  当然了,两者的会试题目难度虽然相当,但是竞争却是不一样的,在金陵城里参加会试的士子,都是对自己特别有自信的那种,同时随着会试分考制度的施行,帝国也是相应的缩减了金陵城会试的录取人数。

  早几年的时候,金陵城会试的进士、新学进士科两科,录取的总人数能够达到千人,但是乾元元年的现在,预定的录取人数已经是下降到五百人,直接下降了一半。

  不过全国范围来说,预计录取的两科学子人数,却是会再一次创造新高峰,各省分考点以及金陵城考点加起来,预计将会录取五千人。

  这些新科进士、新学进士们,绝大部分都会进入基层岗位任职,从而逐渐改变目前大乾的官场里头,低级官员素质不高的原因。

  假以时日,楚行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录取人数,因为以后除去司法机构、巡警等需要特殊技能的人才,除去没有品级,只是普通的雇佣工作人员,比如马夫、厨师等,其他拥有品级的王朝官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后选拔。

  最后形成大乾官员以及普通雇员相结合的人事制度。

  其实楚行一开始还打算搞成所有的公务雇员,都是需要通过科举来选拔的,但是发现这不太现实,因为人家读了国子监大学的学子,显然是不可能接受成为一名官府里的马夫的,而且这也是极大的人才浪费。

  所以,楚行才是施行了目前的这种官员以及雇员相互结合的模式。

  而这个政策,自然也不是楚行乱搞的,而是参考了后世的公务员制度,后世里的诸多媒体报道里,为什么会频繁出现临时工这个词,那是因为公务机构里是真的有这么多的临时工,他们以合同工,派遣工等名义为政府机构工作,是属于没有编制的那种。

  楚行觉得后世的这个公务体系还是挺不错的,可以有效控制薪资支出,捅出篓子了可以直接炒人平息民众怒火。

  实际上这套体系华夏数千年来都是这么玩的,以前是官吏之分,后世是有编制和临时工之分,到了大乾王朝边吗,那就是官员和雇员之分。

  虽然操作的细节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卵用,没啥太大的变化。

  要不然怎么说,其实华夏数千年,政治体系一直都没有变过呢,家天下,科举制度,官吏制度等等,几千年前如此,现在同样如。

  在大乾王朝,同样也不例外。

  楚行不是圣人,更加不愿意去冒无所谓的风险,既然这些东西在数千年里都已经被证明了去实用性,楚行自然是犯不着抛弃掉,然后自己去重新搞一套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样的话,谁知道会不会搞出什么大麻烦来。

  以史为鉴,实用为主!

  这是最近几年楚行的治国理念,所以很多政策实行的时候,大多也是符合了这种理念。

  科举制度的改革同样如此,到了乾元元年的今天,科举制度的改革,算是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后面顶多就是缝缝补补,楚行是不打算再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了。

  和科举还有着极大关系的教育制度,楚行同样是不打算进行太大的变动,他觉得如今这个教育体系就挺好的了,顶多就是以后逐渐普及小学,再搞多一些中学,至于大学嘛,他还是打算走精品路线,严格控制大学生的数量,尤其是文科生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