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四百二十八章 对南国的误解

第四百二十八章对南国的误解此次南下作战,楚行是派遣了一支文官团队辅助的。其中为了彰显地位,海洲县会被提升为知府。吴子霖便是第一任海州知府,此时此刻他便在军中老实的候着呢。当然,不能直接处理政务,发展救民会,吸纳组织更多的民众还是可以的。毕竟大家来了淮安府两眼一抹黑,没有群众的支持可不行。如今后方对吴子霖这个名字可是恨之入骨,要知道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银子,还没发俸禄,就让这个家伙拿出去撒币了。大乾出了一种新式的货币,金币、银币、铜币,虽然正在试用。但是撒币这种称呼已经开始出现了。所以不管是招降文官还是治理地上以及诸多善后事宜,那都是吴子霖的事,和陈二黑他们这些将领们关系不大。为了避免文官插手军务,更为了避免将领插手地方政务,楚行可是从一开始就是严格要求文武分离的。军队的将领们只管打仗,治理地方的事不能管。同样的,文官也只有治理地方的权力,对军队那是半点调动的权力也没有。总之大家各玩各的,别乱伸手管别人的事。所以陈二黑只是掌控了高桥镇内外,出了个军方名义的安民告示而已,其他的就没有多做了。当天夜里,还在路上的李大虎也是接到了快马传递回来的第二千户所的战报!看完战报后,他却是没有露出太多的喜悦之色,因为陈二黑的战报上说,此战固然获胜了,而且战果极大,自身的伤亡也不少。并且陈二黑还着重提到了南方士兵的作战意志,称与他们交手的三千明军,并不是普通的卫所兵或者是募兵,而是南直隶亦或是淮安府当地抽调而来的部队,俗称藤甲兵。并且陈二黑还在战报上附带了自己对于这些藤甲兵的评价,陈二黑认为这些藤甲兵在战术上,士兵的基本素质上只能算一般,并不比明军的大多数卫所兵更强。其小规模布成阵势,并不适合大规模战争的需求,前排的长矛兵过少,缺乏重甲长矛手,配属的刀盾手和弓弩手往往无法在正面交战中给予前排的长矛手太多的支援。而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小团队之中,竟然还有人负责专门割脑袋!这在大乾的指挥官们看来,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在大乾王师里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为大乾王师不以首级评定战果,而是以是否顺利完成任务来作为评定战功的核心依据,其次杀伤数量也只计算集体战果。当然了,如果有极为骁勇的士兵生猛如虎,能够独立厮杀中击杀众多敌军,那么肯定也会进行单独叙功。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常见,而且大多只见于重甲刀盾兵之中。至于长矛兵、火枪兵、弓箭手、骑兵等兵种,都是集体作战的,比如说火枪手一轮排枪打过去,对面倒下了若干敌军,但是谁能分得清是谁打中的啊,根本分不出来好吧!陈二黑对藤甲兵的基本战术评价不高,对藤甲兵的单兵基本素质评价也不算高!但是有一点评价却是极高,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藤甲兵死战不退的勇气,并说倘若南直隶藤甲兵都是这个标准的话,那么后续己方大军南下作战,怕是要遇到不小的麻烦!陈二黑对此忧心忡忡,李大虎对此也是颇为好奇,很快就是把淮安府本地人的吴子霖找了过来,准备详细询问这些藤甲兵的情况。他甚至想着,如果藤甲兵如此善战,那么自家的大乾王师是不是也能够招募当地青壮从军,打造一支属于大乾的藤甲兵呢?高桥镇城外一战时,明军藤甲兵在承受了高达百分之十以上的伤亡后依旧能够持续发起冲锋!藤甲兵最后崩溃之前,其伤亡因为遭到大乾陆军骑兵和步兵的双重碾压,已经达到了将近千人!也就是说,这些藤甲兵在伤亡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后,才是彻底崩溃!而这个数字可是相当可观的,哪怕是目前大乾陆军的绝大部分部队都无法做到!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就只有整个大乾陆军里最精锐的掷弹兵了,或许主力部队里最精锐的虎贲军也能勉强做到,但是具体能不能做到也是不好说,因为虎贲军从来就没有遭到过如此惨重的伤亡。但是普通大乾陆军的部队,一般伤亡到达了百分之左右,其冲锋的勇气基本就会丧失,双方进入肉搏战后,伤亡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基本就是崩溃的局面,这种情况并不会因为率军的将领是谁,战术先进与否而改变,而是士兵自身的勇气以及人类的求生本能所导致。高桥镇城外明军藤甲兵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对伤亡的承受能力之高,让前线的陈二黑和后方的李大虎都是高看了一眼。等到吴子霖到了后,李大虎简单和他客套了几句后道:“吴大人,你是海州本地人士,对这藤甲兵可熟悉?是否个个悍不畏死?”

吴子霖乃是海州本地人,对于当地的情况自然是比较了解的,当即道:“将军,其实大乾内部对于南国的民风,一直存在误解。本官也曾谏言过大王,但是并未引起大王的重视。今日既然你我搭档,我便与你细说两句,以免儿郎们吃了大亏。”

“南直隶虽然富庶,但那也只是达官显贵,书中所言,人人诗书,便是连挑粪的汉子,都能吟诗作对,那只限于大城市的繁华,其实民间还是很贫瘠的,也不懂什么诗书,自然也不会那么孱弱。”

“据我所知,我淮安府,土地多集中在大地主、士绅手中。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资源是极其匮乏的,为争水,争地,争矿,而爆发宗族械斗屡禁不止。”

“而械斗的起因也五花八门,无非是一些个鼠牙雀角之事,宗族中有好事者居间聒噪,煽风点火,若族中德高旺弹压不住甚至带头闹事,便一发不可收拾。族人们手持大刀棍棒,清壮年冲锋在前,妇幼老人聒噪在后,甚至动用了土炮,汉阳造之类的武器,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双方来来往往打得不可开交。期间死者,入宗祠,所穿的战袍亦被藏于祠堂,每逢下一次械斗,死者的衣服被请出,族人发誓为之报仇。有的宗族规定:族中男丁都有参加械斗的义务,族中有人添男孩,族人们都去道贺,居然说:我们又添一把刀。甚至以大刀一把为贺礼。械斗惊动官府,追究下来,族中便找人替罪,那些光棍汉和无业之人便踊跃报名,作为报酬他们会得到丰厚的酬资。宗族之间的械斗,从祖宗延续到子孙后代,仇恨日积月累,宗族之间世世代代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