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四百四十二章 军事农事天下事

第四百四十二章军事农事天下事青州府的西进大军甚至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已经拿下了费县,沂州,泽县,藤县,正在朝着兖州府快速进军,估计下一次收到来自西进支队的消息时,估计他们已经是抵达兖州府城下了。山东省内的军事行动相当顺利,这固然是山东明已经损失惨重的缘故,但是也是和山东省内的明军被打怕了有关。据传,沿途的县城几乎都没有发生像样的抵抗,就都逃亡了兖州府城,估计是想靠着兖州府城做最后的抵抗。明军不战自退,这也是让大乾王师在山东省内的军事行动更像是一场武装游行,根本就没有遇见敌人。如果非要说他们有敌人的话,那么就是地形!青州府、兖州府一带,别的不多就是山多,而这年头的军队行军又不能坐火车飞机什么的,只能是靠两条腿走路。楚行估计着,即便是后头部队在山东没有遇到事实上的军事抵抗,但是就这行军速度,估计要拿下整个山东也得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过这种事急也急不来!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整个山东拿下并建立有效统制,但是在附近几个府县的统治还是要迅速建立起来的。为什么?因为要收税和征兵啊!随着大乾王朝的规模越来越大,各方面的花销也是越来越大!不管是什么年代,都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如今的大乾王朝,官员越来越多,这俸禄总不能一直欠着吧,得发啊,这要钱!更关键的是,大乾陆军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这军队的花销也是越来越大!其中仅仅是供应数万人吃的粮食都不是个小数目!其次,大乾王朝里很多的人和机构,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为军队所服务的,比如说工部那边的众多作坊。里头好几千的工人都在为军队提供服务呢!即便是税务大队这种牛逼哄哄的机构,说到底也还是为筹集军费而已!为了维持这支大军的日常开销,为了能够继续扩张正规军的数量,为了能够让这些部队能够维持战斗力,大乾王朝上下众多官员们为此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工部那边天天想办法提高产量,税司那边天天想着该怎么搜刮更多的钱!但是青州府和莱州府穷啊,哪怕是搜刮了个底朝天,也是养不起这么多大军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了。用新占领区的人口和赋税来维持部队的需求!这也是为是大乾王朝的文官们,总是跟在大军身后,大军每攻克一个城池,立即就会有内阁的文官接管,然后其他的各种机构和民生事务都可以先不管,但是兵部的募兵站以及税司的税务机构是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并迅速开展工作的。就和赣榆县那边呢一样,大乾王师才打下这个县城没多久呢,税务大队的人就已经是开始按照花名册挨个找上门去收秋税了。打下一地立马搜刮钱财和募兵,这是目前大乾王朝维持扩张的重要一环!如今在山东的其他地区,同样是这么干的!不过山东相比南国贫瘠,很多府县本来就没多少人,也收不上来多少税收,只能是积少成多了。拿下整个山东,只是时间问题,楚行也不着急。所以有时间,跟孙元化整日泡在一起搞科学研究。想要搞遂发铳,确实是有些难度,毕竟这东西没有样本,属于凭空想象,凭空制造。但是转过年,马上就要来到春天了,粮食的生产是个大问题,楚行肯定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时机,如今天下大乱,耕战是主旋律,楚行这个搞造反的,不可能不懂。当然,这也和孙元化不愿意跟楚行讨论军事有关,但是提及农业,他却不会过分的顾及。毕竟楚行关心农事,得利的也是普通百姓,孙元化自然有意无意的给楚行一些指点。其中让楚行收益颇丰的,便是孙元化建议楚行引进和推广高粱的种植。华夏有着悠久的高粱种植历史,在大明朝,南方种植非常普遍,但是北方种植的百姓却并不多,孙元化建议可以在山东尝试大面积推广,并取代粟。而且曾经在辽东任职的孙元化,跟楚行还说过,高粱这种农作物,对土地的要求相对比较低,甚至可以在辽东耕种。楚行也在政策层面上与孙元化做了分享。他决定从五个方面提高农业产量,分别是减免赋税,招揽流民,鼓励开荒,分配藩王土地,修建水利。其中减免赋税、鼓励开荒,修建水利属于老生常谈。在崇祯皇帝之前,大明的历任皇帝,历代贤臣们,都在努力做这些事情。可招揽流民就不太一样了,大明虽然也不断尝试着招揽流民,但是效果不佳,因为招揽流民,需要强大的国力,大明已经做不到了。而流民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了影响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可楚行却要做这件事情,在孙元化看来,十分的了不起。首先,流民也是人,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活下去已经成了巨大的奢望,楚行招揽他们,给他们分配土地,本身就是一件大善事。其次,这些流民一旦安定,有了产业,能够安心的生活,势必会对伪乾这个政权,产生极大的归属感,那么这些人就再也不是大明的百姓了。甚至有朝一日,朝廷围剿,他们还会成为反抗大明的中坚力量。其次,则是分配藩王的土地了。为什么楚行造反之后,感觉日子每天都紧巴巴的,但是绝对比崇祯皇帝过得香?因为大明的宗室,已经成了天下最大的负担。每年为了应付宗室子弟的开销,要花费大明财政将近四分之一的钱财,甚至一度超过军队。这么庞大的负担,如何能够让朝廷喘得过气来。而且这些不是生产的米虫,还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压缩百姓们的生存空间。朝臣们不是不知道,宗室是天下的大问题,但是谁也没有办法解决。可到了楚行这里,就压根不是负担,甚至楚行觉得是福利。首先,楚行是绝对不会给宗室一文银子的,他们如果不自己从事生产,那么就等着活活被饿死。其次,他们积蓄或者崇祯皇帝赏赐的田产,楚行也准备给百姓们都分配下去,打击他们一家,可比打击那些分散的士绅要简单的多。对此,孙元化也不知道该如何劝谏,在他看来,宗室的土地是不允许分配的,但是分配了宗室的土地,却可以养活更多的百姓,所以最终他的选择是闭嘴。不过,楚行也能从孙元化的小表情里,看到他对于自己的选择是有些不满意的。只是楚行压根就懒得搭理,在他看来,孙元化的思想觉悟,还没有完全转化,他还是属于崇祯手底下的旧官僚。自己不会跟自己一样,为天下,为百姓着想。这一天,楚行照例跟孙元化谈了半响开发盐碱地的事情,临走之前还说道:“孙先生不必送了,外面冷,本王晚上回来跟你拼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