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264章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土地


  虽然说现在紫禁城也只是一座空城而已,里面值钱的各种珍玩摆设,甚至是一些比较昂贵的玉石木料等,都已经是通通被拆走带到了金陵城,用作修建新皇宫所用。

  同时因为十多年都没人居住,同时也没有投入足够多的资金去修护,所以现在的紫禁城已经是显得有些破败了。

  不过虽然大部分建筑都已经比较破败,不过部分皇室的园林建筑还是保留的比较完好的,比如说西苑,其他的就不咋地了。

  楚行抵达幽州的时候,下榻的地方预定也是在西苑,而不是说宫廷内的庞大建筑群,那些建筑群现在都布满蜘蛛网了,根本没法住人。

  没办法,紫禁城的规模太大,每年光光是维护所需的资金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而这个钱人家国库可负责的,需要皇室自己掏腰包。

  而皇室产业也只是把有限的经费,用于维持西苑的修缮,至于其他的庞大建筑群,基本上就是能拆了利用就拆了利用,实在不行就扔那里不管。

  毕竟皇室虽然有众多产业,但是花销更大,不可能每年都投入海量资金去维护一座用不上的宫殿的,而且因为紫禁城的特殊性,也是不可能挪做他用,比如说充当为官方机构的衙门,或者是军营,至于开放为博物馆之类的就更不可能了。

  那好歹也是一座皇室宫殿,虽然是前明的宫殿,但也是拥有特殊的意义,大乾是不可能随便挪作他用的,宁愿放在那里让它慢慢的破败,也不愿意让普通人进去看哪怕一眼。

  不过这是以前了,至于现在嘛,楚行已经是决定让皇室产业那边多投入经费,把紫禁城好歹给维护起来。

  以为如今的北方铁路已经是全线开通,而且等以后电报也是能够搞出来的,到那个时候,他这个皇帝也就能够频繁的出行了,这一次的出巡只是第一次而已,虽然兴师动众的,但是以后的话,完全不用这么大的规模。

  到那个时候,他会隔几天就北上一趟住进紫禁城的,当然了,主要目的肯定不是为了什么旅游,而是为了体现对北方地区的重视,平衡南北发展。

  不仅仅是幽州,等以后时机成熟了,他还准备继续往北去贝加尔湖那边看看组织大军进行演习打个猎什么的。

  所以,他指示皇室产业科那边,对紫禁城的维护还是要保持的,总不能真的让它破败了,那好歹也是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宫殿了,妥妥的文武,而且还是他楚行的战利品,哪能真的让它变成废墟啊。

  只是楚行的这个指示,皇室资产科那边也是挺为难的,他们虽然看似庞大,钱也多,但是很多钱却是不能随便乱动的,更别说是挪用来修缮宫殿了。

  比如说皇室银行的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用啊!

  因为皇室这些年来基本没有挪用过皇室银行一文钱。

  皇室银行不仅仅是属于皇室的一家商业银行,更是大乾王朝金融行业的支柱银行,政策性银行,是需要承担起来众多的金融稳定责任,同时承担一些政治责任。

  比如说某个发生天灾的时候,需要庞大的救灾资金的时候,官府一时半会的也是难以凑集,这个时候,皇室银行和大乾发展银行这两家银行就需要站出来,为官府提供无息资金用于救灾所用。

  还有众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比如说铁路。

  这些年修建铁路所用的上亿资金都是从哪里来的?

  还不是皇室银行和大乾发展银行所提供的贷款!

  类似皇室银行这样名义上属于皇室,但实际上皇室没拿一分钱的皇室产业还有不少,香港鼎盛造船厂、几个贸易公司还有一些重工企业等等,这些产业实际上占据了皇室产业的一大部分,然而皇室从来都没有从这些企业里提取分红。

  所以很多类似皇室银行这样的皇室产业,也只是名义上归属皇室而已。

  实际上这些年皇室根本没有从这些企业得到哪怕一文钱,真正为每年给皇室上供大量资金的反倒是一些轻工业,比如说纺织、香水肥皂为代表的日用化工。

  至于皇室拥有的大量土地,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实际上也是成为了过去。

  皇室早期的确是占据了全国百分之十以上的耕地,然而现在这些土地绝大部分连名义上都不属于皇室了。

  因为这些皇田,和当年的官田一起,都是统一管理,甚至连收取的田租都是直接作为农业税交给税部那边了,皇室一毛钱没拿过!

  而且这些皇室土地以及官田在持续二十多年的以租代购政策里,陆续变成了私人土地,按照农部的预估,顶多再有十年,皇室以及官府控制下,一度多达占据全国耕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庞大土地,将会尽数成为农民的私人土地。

  统一战争时期,大乾查抄了数量庞大的前明宗室、权贵的家财。

  在这种查抄中所获得的大量土地,前明官府衙门所控制的官田,自然也是成为了大乾的官田,自然部分地方上的士绅权贵们的土地也是被官府接受,成为官田的一部分。

  至于明王朝的宗室以及权贵的土地,被查抄后则是变成了皇田,而这一部分土地的数量极其庞大,前明的藩王们以及权贵们拥有的土地实在太多,皇室资产科最后一统计,发现这些皇田已经是占据全国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

  如果只是几千几万亩,乃至几十万亩什么的楚行也不所谓,但是这已经不是能够用多少亩来计算了,而是全国总耕地的百分之十啊!

  当成宗室私产?

  开玩笑,也就只有明王朝这么扯淡的王朝才能够干得出来这种事。

  所以当时的楚行就是把这些皇田的绝大部分都是拿出来,和官田一起作为以租代购的土地,基本上和官田一个处理办法。

  只留下了极少数一些比较便利,或者是不适合以租代购的土地作为皇室私产,而留下的这部分皇田,虽然数量依旧庞大,但是和以前一比,自然是大海和水滴之比,完全没有可比性。

  皇田和官田合并到了一起,然后充当以租代购用田,这些年来,已经是有大部分的土地陆续转化为农民的私产,剩下的那些,大体上也能够在十年内完成农民私产化。

  因为以租代购令,农民的分期付款是可以自由选择五年、十年、十五年不等的。

  按照最晚的一批土地,农民采取十五年以租代购的方式的话,那么最迟将会在大同七年的时候偿结束以租代购,农民正式获得这些土地的所有权。

  这也意味着,等到大同七年的时候,实际上皇室和官府双方控制下的大量可耕地,除去了极少数地区新开垦的官田以及极少数皇室保留的皇田外,其他的将会尽数成为农民的私产土地。

  当然了,上述只特指国内本土耕地,国内的荒地和林地不包括在内,官方和皇室依旧大量拥有,而且比例极其庞大,因为当代大部分地方,其实还是荒无人烟为主,而这些看似荒无人烟的地方,那都是官地。

  无一例外!

  同时海外本土以及海外领地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些地方的政策都比较特殊一些。

  以租代购令,只限于大乾本土施行!

  而且也不用担心这些土地以后会被地主们进行大规模的兼并,因为但凡是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所获得的土地,只能是继承,而无法进行直接交易的。

  其他的私人土地,官府管不了他们的买卖,但是对于官田以及皇田来说,自然是官府说了算。

  就是不允许私人买卖,你接受就以租代购,不接受滚蛋。

  而哪怕是这样,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申请以租代购的,只有本地户籍无地以及极少土地的农民才能够申请,并通过多个部门的特殊审核后才能够获批,不用担心审核不严格,让有土地的人获得以租代购的土地,因为其中的一个审核机构就是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