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360章 望子成龙


                 因为即将结婚,赵云次打算把自己住的小木屋修一修,不敢说修成什么砖瓦大屋,但是好歹要扩大一二,然后还得请人打一些家具。

  当然了,这些都是不花钱的,他们父子三人齐上阵,然后刘老六那边也是招呼了几个邻居过来帮忙,没几天时间就是给搞好了。

  只是虽然邻居来帮忙不花钱,但是人家过来给你帮忙了,好吃好喝的总是要给的。

  为此他特地杀了两只鸡,又是把自己养的几头猪卖了一头。

  猪肉是被屠夫直接拖走了,这猪是要卖钱然后还贷款的。

  但是还是特地留下了一些边角料用来加餐。

  又是特地到了城里,打了几斤酒。

  算下来,其实也花了不少钱。

  但是看着扩大了倍余,敞亮得多的新木屋,赵云次露出了笑容,再回头看一旁帮忙做饭的刘

  家小娘子,自己的未婚妻,心情别提有多好了。

  兴许是察觉到赵云次再看她小娘子抬头看了过来,不过只是看了一眼就是快速低下头,脸上已然是出现了红晕。

  看着二儿子在这边过的不错,而三儿子的农场也是起步了,赵父虽然脸上高兴,但是内心里,其实依旧是不太满意的。

  在他看来,自己养了三个儿子,就没一个有出息的,全都是老老实实,被人踢一脚,屁都放不出一个来的老实人。

  别说其他的了,这三个儿子就连参军都选不上!

  这实在是让他自豪不起来。

  他们赵家,只是传统农家而已,但是赵父却是一直不甘心!

  他迫切的希望自家里能够出一个有出息的!

  最好是能够和自己当年一样参军当兵,然后比自己当年更进一步,成为士官!

  就和当年和自己一起参军的发小一样,参军打仗考上士官,到了退役年纪就回到家乡,成为巡警或者是其他公职人员。

  当年统一战争时期,赵父也是跑去参军,只是他虽然也当了三年兵,但是一直都是在地方部队服役,连战场都没有上过不说,而且三年下来后,也没能考上士官,最后只能以普通士兵的身份退役。

  唯一的好处就是分到了一份土地,然后加上以租代购令的土地,让他养活了一家老小。

  只是他妻子自从生了老三后,就是体弱多病,常年汤药不断,花费甚多,这家境自然是好不起来的。

  但是,赵父愣是用着汤药把妻子的性命给保住了,现在都还活的好好的呢,要是换了其他人家,怕是早就放弃了,那会硬生生用钱买药保着啊。

  但是赵父却是这么干了!

  就和他当年退役回乡的时候,领着军方发放的地契,哪怕是自己连个落脚的地方都还没有,但是媒人依旧是络绎不绝的找上门来。

  但是他谁都不要,就娶了同样是家境贫寒,还体弱多病,一看就知道不能干重活的她!

  只因为参军之前,他承诺过,一定会回来就娶她,她也说过一定会等她。

  她等了!

  他娶了!

  哪怕是后续的生活非常的艰难,但是赵父依旧无悔!

  然而即便是这样,这对于一个贫寒出身,父母都饿死了,直到参军之前,就没吃过饱饭,穿过暖衣的人而言,这样的人生已经算是成功了。

  但是,当年和他一起去参军的发小,最后以军士长的军衔退役,一回乡就是成为镇上的副警长。

  说实话要是不羡慕不极度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自己是没指望了,他也就只能指望着三个儿子有出息了,只是早些年还是苦,吃饭都难,自然也就无法让他们读书了,也就是勉强让老大去上了一年学,认得几个字而已。

  后来等他们长大了,就让他们去报名参军,可惜的是,三个人,就没一个被选上了。

  这让当时的赵父气的半死!

  按照道理来说,赵父当年就是参过军的,他们这三兄弟属于根正苗红的二代子弟,报名参军的话是有加分项的,只要条件过关,那么军方一般都会优先录取。

  奈何,这三兄弟的各方面素质却是有所欠缺。

  因为大乾内的军人社会地位极高,不管是权贵阶层还是普通中产,又或者是农家子弟,都视从军为人生最优选项。

  权贵子弟不用说,而中产家庭的话,如果自家儿子有这个天赋的话,也会尽可能的供他们一路读到预科,然后去报考武学堂或者海学堂,当然了,如果能够提前考上少年军校、皇家青年军校的话,那么就更好了。

  因为在大乾帝国这种拥有实封贵族的帝国里,贵族阶层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贵族以及极少数的高级文官、超级富豪,一起构成了大乾帝国的上层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上流社会。

  而怎么才能成为贵族?自然是以军功封爵,又或者你是个超级天才,以学术封爵。

  相对比之下,从军当军官,然后立下军功封爵,是挤入帝国上流阶层是一条最容易的方式。

  就算无法封爵,但是军官的收入以及身份依旧高昂,同时退役后也能够顺利转业到地方当官,怎么都不会差。

  这些权贵或者中产子弟,都是想要当军官!

  而普通农家子弟的话,除了极少数天才能够一路拿奖学金考上去的话,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视从军为人生第一选择。

  军官的待遇高,士兵也不差啊,能够混到士官的话,那么就更好了。

  到时候退伍回来,少说也是一个巡警,照样吃公家饭。

  如此也就导致了不仅仅每年报考武学堂、海学堂的学子众多,每年报名参军当兵的农家子弟更多!

  很多风气尚武的地方,每年征兵的季节,那是所有条件符合的年轻人都会跑去应募的,兵员众多,这条件自然也就高了,再加上有些人的父亲是军中退役的,从小就锻炼身体,接触一些最基本的军事知识,甚至参与民兵部队的一些活动等等,基本的军事素质不低。

  所以如今想要在大乾帝国当兵,其实并不容易,身体素质要相当出色才行。

  而赵云次他们三兄弟,年少的时候家里困难,也就老大读了一年书,其他两人都没读书。

  后续参军也无法入选,也只能是跑出去打工学技术了,反正光靠种地的话,家里的土地可养不活他们。

  他们几个人陆续出去务工后,老大还算好,人够聪明,又肯吃苦,跟着一个修蒸汽机的老师傅鞍前马后好几年,学了几年后今年已经算是勉强出师了,在上海那边找到了修理机械的工作,虽然是刚起步,但是月薪,已经是达到了十多元,未来可期。

  但是老二和老三,就是缺了点,让他们去外头做工,只会傻乎乎的做工,也不知道偷师,也不知道讨好那些老师傅学几手。

  这不就只能一直在那些工厂的最底层混日子嘛。

  最后没办法,只能是选择移民了。

  至于回家种田,家里的田地可没他们两兄弟的份。

  不是他偏心,不给这两个儿子分哪怕半分土地,而是家中的土地就那么多,如果只是让一个儿子继承的话,还算可以。

  但是如果拆分给两个儿子甚至三个儿子,那么这点土地也就不算什么了。

  就算是获得他全部土地的老大,也是无法依靠土地过上多好的日子,老大还是得在上海那边工作,家里的土地所处只是一个帮补而已。

  如今老大的儿子也是有六岁了,明年就是到了入学的年纪,赵父和老大这两父子,正在拼命存钱呢,存钱干啥,自然是上学的。

  这年头读书可是很贵的!

  这几年下来,他也是知道老二和老三对自己有不小的怨言,但是他依旧没有后悔。

  如其三个都浑浑噩噩,还不如全力扶持老大呢,至于为什么不是老二和老三,这事只能怪老天了,谁让他们出生的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