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五百七十章 新扶贫和医书

第一忙人,动不动就要通宵的。现在楚行终于知道,为何永乐大帝非要动不动就去北征了。毕竟北征可以让胖胖在家监国,他可以逍遥快活啊!甚至楚行私以为,他想要驱除鞑虏未必是真的,实在是朝臣们整天写奏疏,太烦人了。而且有些老同志极其不要脸,奏疏写的又肉麻又恶心。那奏疏写的跟后世的求偶小文章似得,看的让人心烦意乱。毕竟人可以接受每天都有人跟你表白,甚至有点小窃喜,但是没有人能够接受每天一堆人跟你表白吧。不过楚行手头这一本奏疏,却是正经不过的内容。一位大乾挑选出来的进士郎,唤作严庆贺,在下放之后,写了一份扶贫安置奏疏,并且拿出了一份具体的包括土地开垦、安置就业、副业推广、小规模借贷、官员与乡一对一扶贫的综合性方案。其中内容之丰富,方案之新颖,数据之翔实,看的楚行都眼花缭乱。在得到这份奏疏之后,明明有一大堆军务要处理,毕竟出征在即,楚行还是相对比较忙碌的,他依然耐不住性子,命人将严庆贺唤到王府。说实话,他也没有想到,这些进士郎竟然真的能拿出来干货,毕竟在他看来,大乾的进士郎,跟伪明的进士郎没有太大的区别。“严庆贺,这份奏疏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人的手笔,你不会请了人捉到代笔吧?”

楚行之所以这般怀疑,因为这份奏疏中需要的数据非常庞杂,而且其中语言表达,很明显是多人合作所致。“大王明鉴,此奏疏乃是我们户部农业司三十二位调查司实习的同仁合力所写,臣在奏疏末尾付了大家的名字。想来大王将精力了方案之上,却并未过于在乎奏疏的末尾。”

对于严庆贺的话,楚行自然不可置否。因为这帮子人动不动就搞请安的套路,楚行一般都不看末尾的。严庆贺这厮也是,在奏疏的末尾,总共写了十二页的请安的内容,楚行看了一半,差点没睡着了。楚行看向刘必显,刘必显自然是知晓此事的,他瞥了一眼手中的记事小本本()大乾允许官员不使用笏板,而是记事本),确实明确的列举了此事。只是大王的工作过于繁忙,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当下刘必显起身,惶恐的躬身道:“此事是臣疏忽了,请大王责罚。”

楚行又拿着奏疏提纲瞅了瞅,这东西是军机处审核奏疏之时,列举的提纲,给自己方便使用的。楚行瞪了一眼刘必显,训斥道:“孤行事,何须你来背这个黑锅,本王没看见就是本王的错,汝何故之有。”

说完摆摆手,示意刘必显退下。楚行又看向了严庆贺,见他站在自己面前,卑微的弓着身子,甚至连看自己一眼都不敢,忍不住摇了摇头,四书五经残骸读书人,这事情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些人翻身农奴把歌唱之后,当惯了农奴的他们,反而会更加的过分,欺负那些昔日的同类。这种情况,楚行肯定是要慢慢改变的。不过楚行急切的想要料一条这一份奏疏,便暂时压下心中忽然间涌现出来的想法,而是耐着性子问道:“严卿家,能跟朕说说么,尔等是如何想到这个主意的?”

“孤看了看,其中安置流民,开垦荒地的很多办法,非常中肯,以及其中涉及的数据也非常详实,如果切实的实行开来,自然惠及百姓无数。”

“尤其是在贫民的生产力的估算以及如何指引贫民上,很多都是大乾立国以来,诸位臣工想都没有想到的东西。”

楚行之所以将严庆贺叫来,是有原因的。因为这百姓真的是非常苦啊!自己喜欢研究徐光启的农学,孙元化也是。甚至两个人还搞了大规模的试验田。但是如何将先进的生产经验进行推广,却是个系统的工程。说实话,在这方面大乾其实是缺乏经验的。严庆贺开口,便是陛下英明神武,楚行听了差不多半柱香,还没进入正题。气的楚行想当场将他轰出去。最后耐住性子,对严庆贺说道:“严卿,你且打住,孤且问你,这要是在战场上,孤与你寻策,你也要这般与孤沟通吗?等你说完了计策,乱军都将孤砍死了!”

“孤之所以漏查了与你共同付出的同僚,就是因为你这奏疏之中,阿谀奉承之言太多了!”

“孤若是真的这般英明神武,百姓皆视孤如父母,大乾还打天下做什么?”

“孤只要竖起大旗,这天下岂不是就要认孤为天下共主了?”

“以后这吹捧孤的事情,由李宗为那种不要脸的老货来就行,你们这些年轻人多办点实事!”

严庆贺闻言,先是一愣,脑海之中迅速回忆自己对于大王的所见所闻,结合大王刚才所言,大王却不是那种喜欢阿谀奉承之辈,大抵是之前自己给贪官做西席先生留下的坏毛病。当下拱手一脸惋惜道:“这些肺腑之言大王即便是不愿意听,也会在臣心中回荡。况且臣肉身凡胎,即便是每日与大王三万字,也难以言明心中之崇敬之意,忧虑大王难察臣之忠贞。”

楚行以后扶额,感觉脑仁嗡嗡作响,气的一拍桌子,骂道:“娘希匹,你他娘的给老子说实在话!”

楚行这一发火,严庆贺也不敢碎嘴子,浪费楚行时间了,“臣知罪!”

“臣之所以有为农事献策之意,实在是来源于在实习做的过程之中,发觉贫民疾苦,却并非是大乾政策不善所致,而是有些人之所以贫,是因为思想之贫!可开启民智,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臣这才牵头,与民司一干同僚,筹划了此策。”

“哦,没想到你们这帮子读书人还挺实在的吗?怎么,实习过后,察觉新官实习之策,其实大有所为,想要进一步推广?”

楚行作为君主久了,也算是深谙人性了。他心里大抵清楚严庆贺这帮子“坏人”是怎么想的。因为他读过鲁迅先生的话,中国人从来不怕灾难,不管是多大的灾难,只要是大家一起倒霉就行,从不探究真相,也不屑于别人去了解真相。灾难过后,庆幸自己躲过了,嘲笑别人离去了。最后扔下一句混账话:这都是命。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老子都倒霉了,你们这些后来者凭什么不跟着倒霉?不过楚行不会说破这一点,毕竟让这些官员下乡,搞搞一帮一帮扶,一来可以让他们知晓民间疾苦,二来毕竟读过书,脑子好使,可以起到帮助百姓的作用。“这件事情由你牵头,除却那些新选拔出来,必须实习的官员外,我会命吏部整理出一份条陈出来,但凡愿意主动下基层磨砺,诸如去村,去乡帮扶者,可在考核政绩之后,优先晋升。至于你吗?从今天开始,大乾成立一个扶贫局,你做局长,品秩为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