飨食人间香火,我这竟是阴间 作品

第三百七十四章 篁溪入海


  广陵,滨海。

  ……

  横跨广陵的篁涧溪上,篁竹芦苇密布,茂密如林,冷不丁地,一艘缝缝补补的霍童艚从芦苇中冒出,摇摇晃晃划过水面,在溪边停了下来。

  撑橹的船家刚刚将艚船停稳,鱼蓬中便钻出一名妇人,抱着甄子,看样子准备生火做饭。

  “朝渔船,暮渔船,我家卖鱼以为命,平生不识催科钱。今年更卒征船税,一船一千放渔竿……”

  倏地,熟悉的童谣声,从岸边篁竹林中传来。

  船家下意识抬头望去,便见一名身穿青色道袍的年轻道人,正哼着童谣,慢慢悠悠而来。

  那道士瞧见船家,眼睛顿时一亮,抬手吆喝道:

  “船家,可还载客?”

  说着,已经小跑而来。

  船家和准备生火做饭的妇人面面相觑,妇人谨慎开口道:“道爷要去哪里?”

  “海边,听说顺着篁涧溪往东便至,贫道赶了十几里山路,可算是遇到了船家。”

  道人说着,伸手入怀,取出一吊铜钱:“这吊钱,可够船资?”

  船家和妇人面面相觑中,妇人放下甄子,连连摆手道:

  “不用不用,倒是巧了,咱这正准备返程,空船也是跑,道长不嫌弃艚船简陋就好。”

  “哎呀,那谢谢船家了!哎,这是准备生火做饭?”

  “是呀是呀!道长可曾用了饭,不嫌弃一起吃吃。”

  “哎呀,那怎么好意思,这一吊钱拿着。”

  道人一脸不好意思,一番推让,付了船资,这才留了下来。

  一番搭话,才知这是送盐船,专门将海盐送入广陵腹地,如今正送好了盐,准备返程。

  方才在芦苇里摸了几扇河蚌,准备熬口鲜汤,暖暖身子。

  熬汤的炊具,仅瓦罐一口,架在石头上。

  瓦罐里盛的是澄水缸里舀的澄清河水,几扇河蚌切得细碎,再丢上一把不知名野菜,鲜味已经直钻鼻翼。

  许是因为道人到来。

  船家还从船尾取了一尾咸鱼,切碎丢进去,再加上海椒、花椒等香料,大火一烹,一锅杂烩鲜汤新鲜出炉。

  道人捧着豁口陶碗,边吹边喝,偶尔喝到了一口嚼不烂的河蚌肉,别有一番滋味。

  吃过饭,船家开船,顺流而下。

  道人坐在船头,与船家搭话,三言两语间,聊起当地风土人情。

  跑船孤寂,船家也颇为热情,无需费心寻找话头,便已经侃侃而谈。

  篁竹草木,蛇腹狂兽,海盐鱼获……可谓是无所不谈。

  老妇人坐在船篷中,整理着渔网,不时搭话几句,孤独渔船一时间也盎然生趣起来。

  船行半途,远远的道人便在水道尽头,峻岭耸翠山头,瞧见一座巍峨宝殿。

  “咦,这是何宫何观?瞧着端是大气磅礴。”

  “这是五显大帝庙,灵验的很!”

  “哦?”

  “不瞒道长,篁涧溪有大妖河童,常常戏弄过往船家,无风无浪,水面就成旋起了涡,莫说咱这小船,就是官家大船,都得原地打转。”

  “还有这事?”

  “可不是?不过,遇到这事也简单,口呼五显大帝名号,保准没事。事后啊,往五显大帝庙烧柱香,还个愿,就成了。”

  “啧啧,看来五显大帝有真本事啊!”

  说话间,水面倏然无风浪起,道道涟漪自艚船周围荡漾而开,船身左摇右晃起来。

  “哎呀,瞧俺多嘴!”船家见状大惊失色,啪的一声扇了自己一记耳光,连忙跪在船头,连连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