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红之月 作品

第920章 非洲真正的解放(十)


                 吴有平看何锐心情不错,也就想多聊一会儿。但有人敲门,开门后一位专门分配给何锐的医生走了进来。医生虽然只有30来岁,言语也非常客气,“总理,主席该休息了。”

  听到这么强硬的话,吴有平知道自己大概是没办法让医生妥协。此时何锐撑着桌边站起来,吴有平下意识的走上前几步,就听何锐说道:“非洲人也是人,人类社会发展自然有其规律,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发生激烈变化的阶段,社会文化就会为社会变化提供服务。所以,我不认为我们要过多干涉非洲的发展过程。”

  说着,何锐缓步向书房门口走去。吴有平跟着何锐走向门口,心里面还是觉得机会难得,便答道:“现在不给非洲植入中国的因素,会不会让非洲在之后的发展中继续受到欧洲的影响。”

  “非洲两千年前就开始受到罗马的影响,现在的非洲人中有几个知道罗马的?哪怕是在埃及,直到当年埃及与罗马关系的人能有几个?”何锐问道。

  吴有平能读懂何锐的方法论,便说道:“我也认为非洲的经济发展,受教育普及后,人民就需要全新的历史教育。这种时候确立中国的影响,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会比较有利。”

  何锐摇摇头,“提起新中国,人民能立刻想到的是1924年中国再次完全统一。难道因为我们这些人当年当过满清的臣民,人民就认为我们和满清是一路人么?

  非洲也一样,只要非洲人民承认了存在一个新非洲,并且真的在非洲的新时代中有着更好的生活,非洲的思想就有了自己的根。至于非洲未来发展,我们不用认为非洲的发展能够超越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

  赶走了殖民主义,建立起非洲本地的民族国家,并不等于非洲旧不会陷入内乱乃至于战乱。问题只在于非洲能否在一次次的动荡中学到什么。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那种时候,才会有非洲一部分人的真正反思,那时候才是我们向非洲提供解决他们当时问题方案的时机。”

  “主席的思路……呵呵……太保守。”吴有平调侃道。

  何锐在楼梯口停下,“呵呵,我本就是个保守主义,我说了不少次,同志们却不肯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不管同志们怎么看,我的想法都不变。最终吸引非洲人民的必然是我们提供的生活方式。”

  吴有平知道何锐不会改变主意,便答道:“主席,我便告辞了。”

  走到楼梯半层拐角处,吴有平抬头看了看何锐。就见何锐依旧站在楼梯口,吴有平抬手向何锐挥手道别,便走出了人民路7号的主席官邸。

  回到车上,吴有平立刻让司机赶紧回国务院。既然何锐做了决定,吴有平就只能选择服从何锐的看法。因为吴有平的看法也不是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

  这种程度的分歧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根本不算事。房地产政策的改变在很短时间内就增加了上百万套的销量。各个房地产公司大量修建的房屋更是将有些过剩的原材料产能变回到产能不足上。

  现在黄河流域的沙子从黄河中采集,长江流域的则从洞庭湖这种水深不足的天然砂子沉淀场获得。水泥生产需要的大量石灰石等基础矿产对中国来说并不匮乏。

  比较为难的原本是铁矿,但是这么巨大的需求所产生的缺口则意外的由澳大利亚西部铁矿产区得到了不少填充。为了每年从澳大利亚运回上亿吨铁矿石,连基础建设与产业布局都需要调整。

  吴有平想到经济发展就感觉到压力很大,想维持这样庞大的内需就得获取巨大的资源。但是现阶段为了满足需求而催生出来了庞大产能终将过剩。那时候又该怎么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呢?

  此时春节刚过,大量需求统计潮水般传向国务院各部委,吴有平回到办公室后继续开始看文件,很快就沉入这样的阅读和数据分析之中。中国现阶段最强的部分在于有了产业链的概念后,很多生产组织就可以进行颇为理性的调配。

  吴有平很快就沉醉于这样的享受里。即便意识到现在的中国正快步走在通往世界霸主的道路上,但是亲自通过数据来感受这种发展,令吴有平相当沉迷。吴有平现阶段实际上已经半退休,他已经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梦想逐渐变成现实的畅快。

  李润石就没有这样的余暇。他听过关于吴有平向非洲注入中国文化基因的看法,当时就认为这想法的确抓住了相当一部分内容的问题,但是太过于一厢情愿。

  想到这样的建议大概不可能被何锐接受,李润石也就不当回事。而李润石所考虑的内容恰好是非洲的战役。如果战争打到1945年,李润石觉得欧美肯定完蛋了。但是现在不过是1944年开始,真正的一系列大决战刚即将开始。该如何提升世界人民解放军,这就是李润石和军委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时的北非战场上,英国后勤承受着空前的压力。中英在北非的天空中进行了大规模交战。双方都损失了大量战斗机,丘吉尔内阁此时接到北非战区司令官蒙哥马利请求更多战斗机的恳请。

  英国国内航空业已经算是连轴转,但英国一方面要维持在加拿大的战争,还要维持在北非的战争,当下的英国飞机制造企业已经用尽了所有力量提升生产,却还是没办法如愿以偿。

  丘吉尔放下了文件,思考着当下该从哪里弄到粮食来平息英国国内的物资匮乏。英国本土的粮食产量并不足以保证英国的民众需要。现在的英国要么去美国买粮食,要么就得从法国买粮食。在殖民地基本丢光的当下,英国已经完全没办法从殖民地获得足够的支持了。

  光是苦思冥想也没办法,丘吉尔叫来农业大臣,询问他是否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农业大臣愁眉苦脸,却居然回答了丘吉尔的问题,“首相,现阶段我们需要增加从爱尔兰购买粮食的价格,确保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获得更多粮食。”

  丘吉尔知道农业大臣为什么如此愁眉苦脸。1845年到1850年,英国在爱尔兰搞出了大饥荒。那时候的爱尔兰因为土豆的种植,使得人口暴增,拥有600万人口。

  一场连续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下来,爱尔兰饿死了100万人口,还有100万人口移民海外,硬是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那时候英国就高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现在搞自由贸易,通过更高的粮食收购价格从爱尔兰买粮食,丘吉尔觉得还需要更完备的准备。

  结束了与农业部大臣的交谈后,丘吉尔又叫来殖民部部长。虽然爱尔兰已经建立了地方议会,实际上已经与独立差不多。但是为了英国人民能够活下去,丘吉尔并不介意很多事情。

  或许是感受到了丘吉尔的心态,殖民部长提出了两个方面,“首相,要么我们得增加运粮队的安全保护,需要他们带着机枪前往爱尔兰收购粮食。要么就直接在爱尔兰驻军,并且加大在北爱尔兰的人口迁入,让这些新迁入的人口能够确保粮食购买的需求。”

  殖民部长曾经受命管理着面积数十倍于英国本土的殖民地,虽然现在的英国殖民地已经快速缩水,能够直接控制的殖民地只剩下英国本土以及加拿大,总面积大概是700万平方公里。从数字上看,这个面积的确是世界大国。但是从地理分布上看,加拿大真正的粮食产区都集中在美加边境靠着美国边境100公里以内的狭长地区。这里有30%已经陷入战争中。

  与之相比,6万多平方公里的爱尔兰反倒是一个能够为英国提供更多粮食的地区。

  “您认为带着机关枪就可以解决爱尔兰?”丘吉尔问。

  殖民大臣点点头,“首相先生,我认为将大量移民迁入北爱尔兰,是最合适的做法。”

  经过一番商议,英国内阁最终决定执行在北爱尔兰地区加大人口移动的方案。这是2月27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