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仁姚雨 作品

第1036章 洞察意图。


                 “不用自己的脑子?”司仁一愣,随后立刻反应了过来。然后低下头开始思索这件事的可能性。

  既然不用患者自己的脑子,那就是以其他人的脑子为载体来囚禁患者的灵魂。

  从理论上来讲,可行性是非常高的。

  但是有一个重要问题,怎么才能确认被囚禁的灵魂是阴天子而不是姚雨呢?

  如果弄错的话,是否还有回转的余地?

  “暂且不论非患者的脑子是否能够囚禁患者的灵魂,毕竟这点可以通过实验去确认。

  我的疑问是,你如何区分多魂体质,又如何确保抽离出的灵魂就是我们想要的。”

  王放将肉球放在了一边,然后又褪去了手上的胶皮手套,并随手整理了下一自己的白色大褂。

  “通过这几天的实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旦人体承受极大的痛苦后,大脑便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当然,这种机制最早是由奥地利的一名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提出的。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第一种就是压抑。

  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选择性遗忘。如在儿童期遭受了可怕的虐待,但个体坚称她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且对于其他事件的记忆完好。这并不是说明个体撒谎,而很有可能是这段经验过于痛苦、难以接受,因而被压抑在意识之外。

  第二种,投射。

  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他事物。

  一个学生如果考试作弊,就会认定别人也都作弊,从而感到心安理得。这是一种相当常见的防御机制。

  第三种,反向形成。

  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

  如恨一个人,却因为道德约束的作用,而对这个人特別的客气。

  第四种,移置。

  将一种能够引起自己焦虑的冲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

  比如,员工在单位受到老板的责骂,回家就向自己的妻子、孩子或宠物出气。

  第五种,合理化。

  即,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即希望达到某种目,但却始终未能达到时,便否认该目的的价值和意义。

  第六种,否认。

  是指个人潜意识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否认和压抑不同,压抑是潜意识的,而否认是在潜意识和自主意识结合中进行的。否认不是忘记,而是坚持某些事实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那是真实的。

  比如,一位深爱妻子的人在妻子死后很久,仍表现得好像她还活着一样。他在饭桌前给她留个位子,告诉朋友们她走亲戚去了。

  第七种,升华。

  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

  如参与某些具有攻击性的运动,如拳击、橄榄球等,就使得潜在的攻击冲动以社会可以接受甚至鼓励的方式宣泄出来。